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山东科技大学“寻源溯流·青春助航”实践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

2024-10-16 20:34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科教在线8月21日讯(通讯员 王瑞丰)锔瓷技艺,一门源远流长、充满智慧的传统手艺,用于将破损的瓷器通过金属锔钉等材料进行精妙修复。这门技艺能将碎裂的瓷器,利用类似订书钉的金属“锔子”修补复原,重新焕发生机,展现出别样的美感。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自然而然地孕育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独特行当,而那句广为人知的歇后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正是源自锔瓷技艺的深厚底蕴。

2024年8月19日,山东科技大学“寻源溯流·青春助航”实践队在了解到锔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决定寻找并学习这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吴云昊同学查找锔瓷的相关资料

通过王培任以及其他各位队员们查找到的资料显示尽管锔瓷技艺的起源时间难以精确追溯,但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其在中国已拥有悠久的历史。锔瓷这一行当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经过摸索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

图为清朝时期的锔瓷作品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锔瓷技艺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流派与分类,依据地域和技艺特色的差异,可细分为山东派、河南派、河北派等。至清朝乾隆盛世,锔瓷技艺进一步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务于民间,以修复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常活”或“粗活”;另一类则是专为达官贵人享乐而生的“行活”或“秀活”,其工具小巧精致,锔钉更是采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精心打造,形态各异,美不胜收。这些精美的锔瓷细活,在贵族间掀起了一股“锔活秀”的风尚,使得锔瓷技艺在古董、古玩界占据了一席之地,由被动的修补转变为主动的展示,技艺范畴也扩展至锔补修复、嵌饰做件、镶包配饰等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粗活”的代表作

图为“秀活”的代表作

锔瓷修复过程包括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补漏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耐心,特别是打孔步骤,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瓷器破裂。随着时代的发展,焗瓷技艺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修补,而是逐渐融入了艺术加工的元素。匠人们会在修补过程中进行镶嵌、锻打、錾刻等工艺处理,使修复后的瓷器更加美观且具有艺术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锔瓷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的日益增强,锔瓷技艺正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一种修复技术,更是一种蕴含生活哲学与审美追求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和展示锔瓷作品,欣赏其独特的魅力与情感价值,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锔瓷技艺的普及与发展,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与艺术享受。

身为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有义务去寻找、学习并发扬如锔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其可以传承下去。明天“寻源溯流·青春助航”实践队将前往位于山东泰安的百木工坊家具中心,学习并体验锔瓷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