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星星火种”实践团队探访甘肃省粮食供应体系心得体会

2025-02-18 18:30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本学年,通讯员郭伟参与了吴澎教授指导的山东农业大学“饮食文化视角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课题组,学习选择了战争对饮食文化影响作为研究方向,为深入研究“战争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这项课题,于是以个人身份组织了实践小队,作为队长在寒假里自主策划了对有关部门的咨询。先后从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开始走访了退伍军人保障中心、发改委、军粮供应服务中心等机构,得到了有关人员的热心帮助和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通过研究学习,让团队成员在课题思想认识和未来规划层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图为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林琳合影 。通讯员 郭伟 摄

一、一粒粮食里的标准启示

当看到军粮仓储中有严格的制度,曾经的课本概念变得具象。某地军供站展示的"单兵口粮迭代图谱",折射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标准进化。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产量提升,更需建立贯穿田间到餐桌的刚性标准体系。

图为甘肃省兰州市军粮供应中心提供宣传手册军供基地展图 。通讯员 郭伟 摄

二、一盘热饭中的融合智慧

在西北某地"军民共享中央厨房",目睹民用生产线如何通过模块化改造实现平战转换。负责人那句"炊烟不断,民心相连"令人动容。向群众深刻展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基建,完全可以通过前瞻性设计实现民生与国防的双重赋能。

图为甘肃省兰州市军粮供应中心提供宣传手册应急保障展图 。通讯员 郭伟 摄

三、一餐饭食间的心灵共振

从革命年代"半条棉被"的军粮故事到当代维和部队的饮食保障案例,食物始终是串联军民感情的脐带。在整理口述史时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老兵能清晰忆起特定战役的饮食细节,这种集体记忆恰是构筑民族精神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图为甘肃省兰州市军粮供应中心提供宣传手册军民融合展图。通讯员 郭伟 摄

四、实践反思与成长坐标

专业使命重塑:现代军粮体系展现的"全链条把控思维",为农产品加工专业学习注入新的价值导向。

三农认知跃迁: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弹性价值",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国防安全的战略意义。

发展理念升华:领悟到军民融合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实现社会资源的效能倍增。

图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景。 通讯员 郭伟 摄

五、结语:军粮保障中铸就的时代光辉与民族信念

从延安窑洞的“小米精神”到数字化军供链的现代图景,从战场上的“一口炒面一把雪”到如今营养科学赋能的热食保障,军粮供应的变迁,再到乡村振兴中的"秸秆制餐盒"技术、预制菜的产业与军需储备的融合实践。刻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一心的壮阔史诗。今日甘肃武威的“主食厨房”飘出民生温度,白银的应急产线织就战备网络,军民融合正以“小餐桌”托起“大国防”。新时代的军粮保障体系,不仅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表达,更在强军兴军的号角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坚实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这条凝结历史智慧与科技创新的保障之路,必将穿越风雨,让“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信念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光芒。


1699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