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牡丹进校园’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学校主流的教育体系和架构之内,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壮大,更能将校内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培育强大的后备力量。”巨野县委书记冯艳丽对县教体系统开展的“工笔牡丹进校园”活动给予充分肯定。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县教体局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工笔牡丹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校园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营造了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巨野,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工笔画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牡丹自古就有着美好、幸福、典雅、高贵的寓意,是菏泽传统优势资源。巨野工笔牡丹画以菏泽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集国花、国画、国礼于一身,精工细作、勾勒严谨,工整典雅、色彩绚丽。
在巨野县永丰办站前小学工笔牡丹画社团,县书画院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授工笔牡丹画的绘画技巧。从色彩分类、线条分类到实施步骤、颜色调配,老师细致讲解,学生们也听得认真,画得仔细。学校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牡丹园栽培了100株牡丹,让孩子在实践课中进行现场观察并记录牡丹花的生长规律,描绘牡丹的杆、茎、叶、花……引导学生了解花卉品种知识,生长习性及栽培常识。同时,学校着力打造了两个工笔牡丹画室,教室和走廊悬挂优秀牡丹画作品,走廊上梁有歌颂牡丹的经典诗句,校园内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工笔牡丹画作品展,并定期更换。该校还联合县书画院开设了《工笔牡丹》校本课程,以工笔牡丹绘画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知识,提升绘画技能,让孩子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精、气、神”。该课程已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优秀案例。
2023年秋季开学以来,县教体局利用县书画院的专业优势,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分别在永丰办站前小学、南关小学、腾飞小学,凤凰办佳信小学、金山路小学等一大批学校打造“巨野工笔牡丹画”兴趣学习班,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专业授课,系统专业的特色课程走进学校。在县书画院委派专业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学会了勾线、分染、罩染等“巨野工笔牡丹画”绘制技法,并独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打造兴趣班的基础上,这些学校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专业教师课堂演示,更多的学生掌握了相关绘画技巧与要点。同时,让学生欣赏、临摹名家优秀范面来提高欣赏水平和美术素养,观看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我们借助家乡牡丹文化资源,通过‘工笔牡丹进校园’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观赏与创作活动,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劳动和美育课程,劳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谈到县教体系统开展的“工笔牡丹进校园”活动,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段效勋深有感触。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巨野工笔牡丹画教育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教育,更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2023年秋,凤凰办佳信小学“工笔牡丹”课程正式开设。学校组建了“工笔牡丹我传承”社团,从一年级的娃娃到六年级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传承非遗工笔牡丹的热潮在该校掀起。为精准掌握绘画技巧,学校聘请了县书画院知名画家姚爱红为学生和老师们授课。从勾线到分染再到罩染和提白,姚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在姚老师地引领下,孩子们逐步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沉浸在学习和创新的快乐中。该校美术教师杨迪擅长画“工笔牡丹”,在姚爱红老师完成授课后,杨老师主动请缨接棒担任“工笔牡丹”校本课程教师。在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孩子的技艺突飞猛进,自由飞翔在“牡丹竞开”的缤纷王国中。
“在县教体系统的和县书画院的引领下,‘非遗’代表项目‘巨野工笔牡丹画’,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变成艺术的实践,鲜活的浸润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在促进学生美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金科有着自己的评价。
工笔牡丹绘出校园春色。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下。绘画创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提升了学生鉴美、爱美、画美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价值,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把‘非遗’传承与劳动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持续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工笔牡丹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情感。”段效勋对巨野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徐兴坡 赵言言)
供稿:巨野县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