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地方频道 > 正文 分享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师生奔赴长江流域开展暑期科考

2023-07-23 20:23 来源:交汇点 | 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网讯 7月14日至7月18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组成的科考团联合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河口中心)共同开展长江流域大型河口湿地科考活动。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近年来持续利用寒暑假开展流域科考活动。2023年暑期以“大型河口治理与湿地生态考察”为主题,由大禹学院院长辛沛教授、副院长金光球教授、21级辅导员卢佳赟老师带队,走访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生态展示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水生野生动植物研究中心和青草沙水库,以现场考察、讲座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聚焦河口航道治理、生态湿地修复、珍稀物种保护等领域的科研方法及治理现状进行调研与学习。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考察水情、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如何实现的?在河口中心,刘杰处长和顾峰峰主任分别向队员们介绍了长江口航道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长江口水沙数值模拟技术,科考成员对长江河口治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参观完长江口水文泥沙波浪自动监测平台和世界最大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实验大厅后,河海大学杰出校友金鏐教授级高工及大禹学院金光球教授分别以“漫谈长江口”和“地表—地下水界面过程”为题作学术报告,并寄语科考成员们在科研的过程中要有广阔的空间思维和前瞻意识。交流讨论环节,科考成员们还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航道泥沙疏浚、波浪对河口治理的影响等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仍基本保持原始河口沙洲地貌及其发育过程的重要地区,其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服务功能突出,被喻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在河口中心专家程海峰部长的带领下,科考成员们乘船登陆九段沙上沙,参观了湿地生物保护工作站,见证湿地生态守护者的足迹,走进芦苇群实地考察湿地环境,认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领略九段沙湿地的魅力。

在九段沙湿地生态展示馆,科考成员们聆听讲解,通过资料展牌、生物模型、演绎互动进一步认识九段沙湿地的代表物种,通过参观公益诉讼案例展示区了解到国家在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污染环境、非法捕捞等破坏环境资源领域办理的多起公益诉讼案件,认识到九段沙湿地重要的生态价值。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科考成员们使用高倍望远镜对鸟类的自然生活状态做了现场观测。冯雪松老师为科考团成员全程讲解并解答疑问。据他介绍,生态保护区分布着一些处于不同水深的沙洲,因此不同季节,不同种类以及不同觅食方式的鸟类都能找到自己适宜的栖息场所。据调查统计,保护区是迁徙水鸟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和恶劣气候下的良好庇护所,每年在保护区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近百万只次。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大野外巡护和管理力度,有效地遏制对滩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破坏现象;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在培养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长江上游鱼类的产卵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洄游性鱼类数量大幅减少。为进一步贯彻长江大保护总体要求,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组建了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科考成员们在研究中心“生命长江馆”一楼展厅观察了中华鲟,工作人员为科考成员们介绍了上海市第一部单一特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和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保护工作情况。在二楼展厅陈列有各类水生动植物模型和模拟不同生境的水箱,科考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并感受到自然之美与生灵之美。

最后一站,科考团前往供应上海全市50%以上人口日常用水的江心水库——青草沙水库开展考察调研。在展览馆,通过青草沙水库经理王毅伟的介绍,科考队员们了解了上海市取水供水工程历史和青草沙水库的概况。随后,科考团乘车沿库区堤线分别前往上游引水泵闸和下游排水泵闸进行了参观学习。上游泵闸处的水流宽而缓,而下游泵闸处的水流窄而急,上下游泵闸进出水现象的鲜明对比给科考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光球院长在科考最后总结并寄语科考成员:好的工程能真正造福人类,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应把利民、惠民的理念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为我们的祖国建设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水利工程。

本次科考是学生走出去体验水情、民情、社情、国情的一次宝贵实践。通过本次科考,科考成员们对长江流域大型河口湿地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有了深刻的体会,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坚定了自身水利专业的学习方向,明确了传承新时代水利精神、建设更高质量水利工程的使命与担当。

科考团队的队长,河海大学20级大禹水工专业的姜景晟,在谈到对于本次科考的体会时,他表示:“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作为一名水利学子,我将谨记新时期水利人的职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罗舟是河海大学大禹学院22级水利类专业的学生,他在谈到本次科考及去河口中心科学考察时,感慨地说:“有幸去‘河口中心’实践,河口中心的专家们提出了他们是“到现场观测,到室内模拟,到电脑建模”三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到现场观测指的是我们要亲临实践,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到室内模拟,是对于重点问题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到电脑建模,是与新科技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也会秉持这种态度向水利前辈们学习,做出成就!”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边思媛表示:“生态的保护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看似是相悖的,但实际上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也是我们水利人所希望和努力想要达成的目标。本次科考让我学会了从生态角度看待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学会了要长远的思考问题,谨慎负责的做决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图片 长江流域大型河口湿地科考团


0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