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百余位江苏中小学校长为科学教育变革发展绘蓝图

2023-07-24 16:55 来源:交汇点 | 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网讯 7月22日,第二届江苏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在苏州举行,120余位院士、中小学校长共探“双减”背景下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变革与发展之路,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现场,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合作共建的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在青少年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发挥高校作用,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

整合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的科学教育资源,推动科学教育有效落地。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方胜昔介绍,省科协肩负着培育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省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的组织、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科普助力“双减”行动,推动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于科技教育活动中。

记者了解到,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组织“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去年共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等53位院士专家进校园举办报告会53场、受众达160余万人次。积极助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征集27家优质科教资源提供单位,推荐近40项课程进入南京市16所中小学,共完成课后服务129次;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科技类教师培训200余次共计20000余名教师,在苏州、无锡、南通等11个设区市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试点,推进科技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教育路径,在全国率先组织制定科技类课外培训地方标准《科技类课外培训管理规范》。

“用人工智能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使其尽快成长为智能时代的建设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李凡长认为,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青少年科学教育当中。对此,苏州市吴中区尹山湖实验小学副校长干永春颇有体会,他认为,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概念是“教育”属性的,不是“技术”属性的。所以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力、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等素养的培养,来构思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判断学生到底对所学知识是只留有表层印象还是已经理解透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更多地与他人交流,以此来展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独到见解。

“加强中小学科普和科学竞争力培育,指导各地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王友国介绍,将持续发挥资源优势,组建专家智库,积极开展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高峰论坛、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未来科学家之星评选、科学教育科学制度研究实践等系列活动,推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科技教育能力和素养,提升科技教育质量和水平,共同探索高校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中小学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期,需要长链条、系统化的培养,将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与衔接,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协同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胜昔表示,需要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有益探索,搭建面向全省中小学与高校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围绕“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双高”协同培养和校内科学教育工作深入合作,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实现联合创新、资源共享。

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推进科教产业联合体建设与发展,构建了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市场合作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大格局。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进表示,未来,可以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X”交叉融合新模式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打造“新工科交叉融合示范”。面向未来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学科为重点方向,探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小学校的衔接之路,推动深度联动,以高校科学研究基础引领和协助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和青少年可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组织各级各类活动,解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体验专业就业实践,启发青少年科学研究潜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重点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标杆企业覆盖与联动,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少年科学家群体。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0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