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8月11日讯(通讯员 肖欣艺)为深入挖掘西南地区三线建设中的廉政教育文化资源,总结三线建设中党的廉政建设经验,2024年8月3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攀枝花启动。团队成员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勇、指导老师苏杰和朱领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发纪念馆等地开展实地考察,探寻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廉政文化印迹,解锁三线廉政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活化密码”。
8月3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学习。在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之后,实践团队重点在廉洁文化馆中驻足学习。实践团队依次参观了“三线建设铸就廉洁精神”、“廉洁精神绽放三线沃土”、“奏响三线廉洁精神新乐章”三个展厅。展区详细介绍了徐驰、杨文仲、房桂芝、雷永、丁爱谱等在三线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和遵守廉洁纪律的模范人物,队员们被馆内陈列的历史图片、实物及文献资料深深吸引。作为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徐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与领导干部“约法三章”——“不准坐沙发、不准铺地毯、不准跳舞”,简单的三条规定,深刻体现了他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凝聚起数十万建设大军的力量,在短短数年内,将攀枝花从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为我国三线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热土和最成功的典范。千千万万的三线建设者以忠诚、奉献、为民、务实、清廉,谱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道出了三线建设者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内涵。一件件鲜活的文物,一个个动人的人物事迹,再现了当年三线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团队成员深刻看到了“廉洁”的具象化,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感受到三线建设者忠诚、干净、奉献和担当的三线建设廉洁文化深刻内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启示新时代大学生应传承“心向阳光、干净担当”的廉洁文化。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在博物馆内的“好人好马学习书屋”交流学习。杨晓勇书记深情回忆当年求学期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工作之后带队参加“5 12”地震灾后重建社会实践的经历,希望同学们用心发掘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刻领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在实践中积极发掘三线廉洁教育文化资源,丰富自身对于廉洁观念的认识。
8月3日下午,团队到达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又叫“十三幢”)。“十三幢”是1965年攀枝花建成的16幢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中的一幢,是当时攀枝花市建设的唯一标准较高的建筑。在杨书记和指导老师的介绍指导下,实践团队认真了解了“十三幢”的历史。该地是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初期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此进行决策、指挥的地方。团队成员还参观了邓小平等领导人曾经用餐的餐厅,了解到当时领导人十个人用餐却只有五个菜的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生活条件之艰辛,作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保持的艰苦朴素作风。通过图片、实物、文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团队成员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了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现场沉浸式体会到党的领导人的不搞特权、一心为民的廉洁品格。
实践团队还参观了“渡口记忆”三线建设文化特色街区,在廉洁文化墙、三线文化墙等处体会当年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指导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当时建设者们在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抉择,“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道出了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不惧艰苦,投身建设的廉洁精神。
此次初步调查不仅是对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的学习和回顾,也是对三线精神的传承和三线建设中廉政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接下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开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和挖掘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为持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供稿:肖欣艺、徐悦、高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