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7月23日讯(通讯员 冯家和、赵文清) 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浔邑·星葵”实践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来到了江门市蓬江区堤东路225号的东艺宫灯工作室。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亲身体验、采访交流、宣传推广等多维度方式,深入了解了东艺宫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与传播路径。同时,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和力量,为东艺宫灯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与东艺宫灯非遗传承人李仰东老师的合照(通讯员 周思妍 摄)
初识宫灯,共绘文化底色
走进工坊,一段视频带领团队成员们走进江门古城与东艺宫灯的故事,从明清时期的宫廷御用到民国时期的民间盛行,再到现代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艺宫灯见证了江门乃至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东艺宫灯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包括备料、开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雕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体验了东艺宫灯制作流程中的拓印工艺。团队成员们学着工作人员的模样,首先于画板上均匀涂抹特殊油墨,随后运用滚轮在模具表面细致滚动,确保图案的每一细微线条均被油墨覆盖。紧接着,将一张宣纸轻轻覆盖于模具之上,运用软毛刷缓缓按压,直至宣纸表面清晰显现出图案的轮廓。最后,以极度的细心与耐心,缓缓揭开宣纸,至此,一次完整的拓印圆满完成。拓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韵味,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在体验东艺宫灯制作流程中的拓印工艺(通讯员 周森培 摄)
再识宫灯,聆听历史回响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位匠人的笑脸上,他,就是东艺宫灯的非遗传承人——李仰东老师。他亲自向“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们演示了从雕刻、玻璃画绘制到拼装宫灯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其精湛工艺和深厚底蕴。李仰东老师向团队成员们介绍到,“宫灯融合了红木雕刻、玻璃画和中国结等多种非遗工艺。”东艺宫灯极具艺术魅力与观赏价值,红木雕刻、灯面上的玻璃画和中国结等多种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更深刻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李仰东老师的详细介绍与耐心展示,让“浔邑·星葵”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匠人智慧,加深了对省级非遗东艺宫灯的了解。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在认真观摩李仰东老师展示的玻璃画绘制工艺(通讯员 陈钦 摄)
非遗传承人李仰东老师还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到:“东艺宫灯不仅仅是一件手工艺品,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民族情感。每一盏宫灯,都蕴含着吉祥、祈福、团圆的美好寓意,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与向往。”同时,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和图案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在认真听李仰东老师讲解并拍摄视频(通讯员 郑欣雅 摄)
展望未来,文遗之路一同前行
接着实践团成员们在李仰东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东艺宫灯作品,从精美的邮票到流通的纸币,东艺宫灯的形象无处不在。李仰东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们寄语到:“东艺宫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贡献,将东艺宫灯工艺与现代新兴产业相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手段,共同推动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在仔细观察李仰东老师展出的纸币(通讯员 刘政豪 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东艺宫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东艺宫灯非遗传承人李仰东老师(通讯员 欧阳梦思 摄)
在未来,“浔邑·星葵”实践团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活动结束后与非遗传承人李仰东老师的愉快合照(通讯员 赵丽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