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8月9日讯(通讯员 邓佳萌 陈勋奇)在茶阳镇,流传着一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民间艺术瑰宝——花环龙。每当节日或庆典之际,这条闪耀着璀璨光芒、身披绚烂花环的巨龙便会在古镇的青石板上腾空而起,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将茶阳的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完美交织。在“三下乡”活动期间,广东科技学院赴梅州绘旅茶阳先锋突击队队员采访花环龙传承人,带大家共同见证这份源自茶阳的独特魅力。
一、花环龙简介
花环龙是流传在广东省大埔县的中国舞蹈,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软腰龙。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花环龙在粤东北大埔县茶阳镇具有悠久的流传历史,是优秀的民间艺术,又是大埔县知名的文化品牌之一。1999年,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茶阳镇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7年,花环龙先后被大埔县、梅州市、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大埔县茶阳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
花环龙的道具造型按规格不同分为大龙和小龙,按龙身服饰色彩的不同分为红龙和青龙,红龙象征吉祥平安,青龙寓意除鬼驱邪;龙身为多节圆筒形,节与节间置串串环圈,圈上扎满各色彩带,起舞时彩带纷飞飘扬,宛如无数花环在空中滚动,故名花环龙。
花环龙以红龙、青龙的双龙组合表演为特色,有“双龙抢珠”、“抢珠360度转动”、“跳龙珠”、“卧龙走圆场”、“双龙出海”、“群龙腾飞”、“盘龙”等多种套路。舞蹈以“文舞”、“软舞”为基调,借鉴传统的“站舞”、“骑舞”的特点和技巧,既能走着舞、站着舞、蹲着舞,又能跪着舞、躺着舞、跳着舞,还能盘着舞、骑着舞,形成表演轻巧灵活的风格。
二、花环龙交流
突击队成员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踏上前往茶阳镇的征途。此次行程,突击队成员的目标锁定那条在民间传说中熠熠生辉、承载着茶阳深厚文化底蕴的“花环龙”。为深入挖掘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传承之路,突击队成员决定亲自拜访并采访花环龙的传承人——饶武昌。
在2024年7月16日的午后,突击队成员有幸与一位花环龙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聆听了他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深情告白与未来展望。
面对当前产业环境的种种挑战,传承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寻找下一代接班人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传统技艺的魅力虽大,但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人却寥寥无几。然而,他坚信,花环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提及花环龙的历史,传承人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条龙,已跨越了200多年的风雨,见证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而他手中的这条,更是他倾注五十多年心血的作品,每一根竹子、每一片龙鳞,都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为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传承人选择公益之路。他不仅在各大节日里组织表演,还深入学校、社区,免费培训年轻人。尽管路途艰辛,但他从未放弃。目前,他已培养十多位徒弟,并成功推荐两人获得县级认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花环龙的传承行列中来。
花环龙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需要传承人的亲自操刀。他坚持手工制作,拒绝使用机器代替,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亲手制作的龙才能真正体现出匠人的心血与灵魂。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坚持,让花环龙在众多龙舞中独树一帜。
三、总结
面对未来,传承人充满信心与期待。他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下,花环龙这一传统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对话中,突击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传承人对花环龙的热爱与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匠心独运、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让突击队成员共同期待花环龙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温暖的夕阳下,突击队成员与花环龙传承人共同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随着快门的轻响,这一刻的温馨与庄重被永远定格,成为队员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不仅仅是一张合影,更是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领悟,是对文化传承者无私奉献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