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探寻红色记忆,赓续爱党家风:轻工大化环学院学子走进猇亭红色书屋开展实践学习

2024-08-09 16:09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科教在线7月16日讯(通讯员 王冠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爱党家风,筑牢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铭记使命担当。宜昌市猇亭区云池街办金岭村的一隅,隐藏着一处静谧而炽热的红色宝地——王书林红色书屋。这不足百平米的狭小空间,却被鳞次栉比的、厚重的革命历史文献、珍贵的地方革命书志填得满满当当。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这间书屋主人——王书林同志的心血,这些珍藏也都承载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剪影。

7月16日下午,武汉轻工大学化环学院“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踏着热浪,走进了这座由王书林伯伯亲手打造的“红色展览馆”。一进门,便被眼前海量的红色藏品深深吸引:从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徽章、铜像,到见证时代的样板戏剧照,每一件物品都闪耀着红色革命的光辉,讲述着百年沧桑洗礼却依旧历久弥新的红色故事。

在“屋主”王书林伯伯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下,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荡的岁月。志愿者们好奇地询问这些珍贵且丰富的藏品来源,得到的答案令人动容——这一切,都是王书林伯伯耗时三十余年,凭借着对红色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访谈中,当被问及收藏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不易时,王书林伯伯的眼中闪烁着既坚定又自豪的光芒。“困难嘛,肯定是有的。”他笑着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淡然与从容。从17岁时偶然间在家中翻出父辈遗留下的1953年土地证的那一刻起,仿佛命运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红色历史的星光引领着他,踏上了这条充满故事与情怀的收藏之路。从最初几件简单的藏品,到如今这座三层小楼内堆满的各式红色“宝贝”,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层都见证了王书林伯伯多年的辛勤与付出。从普通的农村房舍,到如今这座充满故事与情感的红色圣殿,每一个转变都凝聚着王伯伯的心血与汗水,也记录下了他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热爱与执着。

在王伯伯热情洋溢的讲解中,志愿者们了解到,他的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祖父私塾中流传下来的清末四书五经和民国教科书,到父辈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笔记本、奖状,这些家族的记忆与传承,激发了王书林伯伯对收藏的兴趣。然而,随着收藏范围的扩大,各个时期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徽章、铜像等纷纷成为他的收集目标,这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拿钱买这些东西”,在家人眼中,这似乎是一种没有“变现”价值的投资,只有源源不断的投入,却难以看到直接的回报。这样的观念差异,一度成为王书林伯伯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焦点。但正是凭借着对红色文化的初心与执着,王伯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的坚持与热爱也慢慢感染了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逐渐明白了他心中的那份厚重的热忱之心,于是纷纷加入到整理书屋、完善展览的行列中来。全家人的共同努力,让这座红色书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在与王书林伯伯的交谈中,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了他那份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不仅仅是一位历史文物的收藏者,更是一位致力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传播者。王伯伯多次强调,他要求子女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铭记先辈的恩情与牺牲,这份记忆与感恩是他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在王书林伯伯看来,收藏只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藏品,让后辈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从而激发起他们继续发扬、传承革命精神的热情与决心。“不光是我知道,更是要拿出来,要让周围的人了解到祖国的发展。”王书林伯伯朴素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王书林伯伯的这份初心与坚持,让在场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深受感动。“伯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也应当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用青年自己的方式庚续传递爱党爱国情怀。”志愿者董玉银在参观结束后激动地说道。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使志愿者们亲眼见证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对民族澄澈的爱。王书林红色书屋,不仅是一个收藏与展示的老屋,更是一座理想和信念的灯塔,它照亮着青年一代前行的漫漫道路,让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亘久传承绵延。


10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