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7月12日讯(通讯员 孙荣江 孟思彤)泰山村,一个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的美丽村落,历史悠久,曾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记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泰山村依托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本次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百年党史由追忆,革命薪火‘郑’传承”社会实践队将深入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变迁,亲身体验了一次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的生动实践,探究泰山村如何将红色资源融入旅游产业,促进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
红色文化的历史回响:重温革命的峥嵘岁月
泰山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每一砖每一瓦都浸透着革命先烈的热血与信念,每一草每一木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慷慨悲歌,泰山村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的英勇抗争和无私奉献。在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资源被重新发掘,化作了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实践队一行踏入泰山村的红色文化博物馆,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扉。博物馆内,上下两层的空间中,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站立像矗立于一楼,与之相伴的是主席在河南各地视察的照片展,每一帧照片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在光影交错的展厅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将1921年至195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逐一呈现。从中共“一大”到抗美援朝,每一步都记录着党与人民共同走过的岁月。实践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仔细观看每一段讲解,用心感受每一份历史的重量。在这座精神的殿堂里,红色基因得以传承,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红色文化博物馆中对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历史场景再现。通讯员 刘梦鑫 供图
红色资源的旅游魅力:点亮乡村振兴的明灯
离开博物馆,成员们步入了红色文化民俗街,这里是时光的长廊,文化的盛宴。泰山村根植红色文化文化,开发旅游特色,打造了红色文化民俗街。街区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展现着众多红色教育文化元素,进入街区,到处都是强烈的红色文化符号,在视觉上给实践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气息。街区的打造,处处彰显匠心独运。战争雕像群、1947火车头、忠字舞台,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过往的革命故事。
实践队成员们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色文化纪念品、红色教育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让队员们在学习与体验中,深入了解了革命历史,增长了革命斗争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街区中,手工艺品与各种益智类、体验类场馆,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参观革命年代茶馆。通讯员 孙笑颖 供图
产业融合的旅游实践:铺就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泰山村的旅游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而是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在红色文旅的带动下,实现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转型的创新之路。实践队成员采访了泰山村龙翔文化科技集团企划部经理,了解了泰山村如何以“旅游+培训”、“旅游+研学”、“旅游+田园”等创新模式,构建起一条集观光、休闲、教育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此外,队员们在这里品尝了地道的农家菜,选购了特色手工艺品,参与了各种互动体验活动,深刻感受到泰山村依托“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采访泰山村龙翔文化科技集团企划部经理。通讯员 潘高锋 供图
泰山村的成功,是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果,依托红色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文旅产业,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同时,红色文旅的发展,亦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的继承与传播。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共同描绘出一幅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壮丽画卷。在未来的道路上,泰山村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明为底色,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泰山村千稼集的合照。通讯员 潘高锋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