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更承载着泱泱中国未来的发展,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扎实根基最需要的血液。那么,怎么做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最大价值,真正助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呢?对于这个问题,四川成都的《巴蜀少年》剧组正在交上一份“答卷”。看看在使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巴蜀文化》影视剧组的这份答卷有何独特性。
目标明
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的特点,《巴蜀少年》剧组很清楚这一点。负责人表示:“国家前辈们认为人生教育有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智、成年养德。我认为中小学正是圣贤智慧的陶冶阶段以及理想抱负的鼓舞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人生发展奠基的最佳时期。”
上学时期是孩子们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剧拍摄的方式对其习染,对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而随其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巴蜀文化》剧组便一直明确此次传统文化的培养目标,摄制对象专针对于中小学生。而从试镜、培训、角色扮演到拍摄等过程剧组都循循善诱制定计划步骤。“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同,我们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这是负责人在团队会议时最常说的话。《巴蜀少年》少儿影视剧不同于普通影片制作,除开后期等技术性工作,少儿们都会直接接触到摄制的每一个流程。因此每一个环节对剧组都尤为重视,不仅要做到准确完整,更要做到让孩子们接收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群众喜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则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因传统文化具有内容广泛特点,孩子们在校学业时难以多方面的学习传统文化。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说教灌输方式为主,不能寓教于乐,难以调动青少年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同时儿童的课余生活被大量的电子产品充斥,这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对儿童的生活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
《巴蜀少年》通过表演,影视剧拍摄,将孩子们喜闻乐见所感兴趣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结合。少年儿童在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时则能激励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帮助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且通过演绎,少年儿童将接收、理解、呈现传统文化,再次过程中相比普通的口头教育,更能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份。《巴蜀少年》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率。
特色亮
从名字中则能感受到剧组浓厚的文化特色,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巴蜀优秀的地域文化,积淀了足够让巴蜀儿女为之而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正基于此,我们更应要坚定肩负起四川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巴蜀少年》儿童剧在内容板块上分为巴蜀美食文化故事篇、巴蜀地名故事篇、巴蜀名人故事篇三大篇。回溯千年前文人墨客与地方人民身边的事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渊源?“那些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看似微小的事物其实蕴含大道理,对教育有着很强烈的影响力。“负责人对我们这样说。
因此《巴蜀少年》不断将巴蜀美食文化、历史典故等多方面的故事搬上荧幕,由少年儿童倾情演绎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热爱家乡、传承文化、提升自我。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带动新机遇,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巴蜀少年》正在启动并升级,让所有观众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播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