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4日,张国良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在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湖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杨海荣、南浔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徐勤芳和南浔区马腰小学书记童方明做专家指导。
4月3日上午,工作室学员们观摩了南浔实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呈现的三节展示课,分别是由杨婷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邱怡芳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钱玉洪老师执教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三位老师对核心观念、教学内容和学生起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在课堂中得以展现出来。
下午,专家们对这三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张国良老师指出这三节课更多的是与前期知识的联系,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学会迁移。杨海荣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自己想明白,并想办法让学生也明白,要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杨老师还提到贯穿长度、面积、体积三者的核心概念是计量单位,并详细讲述了计量单位的内涵,包括来源、确立、构造、单位价值、原理和表达六个维度。
4月4日上午,由吴月斐老师和沈琦瑛老师对前两节课进行课堂重构。吴月斐老师执教《度量体积》,从测量领域的一致性出发,将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关联,得出面积和体积标准是根据长度标准来构造的,最后归纳出度量的原理:先要确立标准,再去数有几个这样的标准。沈琦瑛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前一天邱老师的基础上,更细化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体验到乘法的简便性,能更快地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课后,杨海荣指出,要注重单元与单元之间和单元内课时之间的结构关联,对于关键性的环节,注意推进的节奏,并留下思考过程的痕迹,例如《长方体的体积》中测量长、宽、高时,思考:第几次量?量的是什么?用什么做标准测量的?实际上量的是什么?张国良老师指出了课堂中教师们在材料选择、关键问题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教师要立足学生立场,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这是一次“集体沉浸式”的学习,老师们在听课中思考,在重构中学习,相信对“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一定有了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