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个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双减”减的应是不必要的、过重的学生负担,减的是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刷题式练习,而不是减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只有校内教学质量不断“提质增效”,“双减”之路才可能走稳走好,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数字化教研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民主化、灵活性、跨区域、跨时空等特点成为教育教研的主要手段,客观上说是能极大提高教育管理理念和教学质量的。但在当下数字化教研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组织规划不统一、数字化教研内容欠权威性、教研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亟需教育主管部门引起重视、给予支持。
一是教研资源不均衡。
教育技术支持和普及情况存在地域差异,因疫情原因校际间无法定期有效开展跨地区的教研交流与学习。由于软件兼容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等问题,造成校际教研交流缺乏有效互动和技术支持,影响教研效果。如目前南浔地区的个别城镇学校与四川广安、本区域内农村学校进行数字化教研交流,教研硬件、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等都是参照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起到引领作业,但这也导致教研成果在四川广安、区域内农村学校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数字化教研资源的不均衡。
二是教研体系不完善。
学校在建构课程体系方面缺乏更科学有效的资源整合技术和评价工具,部分学校教研普遍存在以下两大问题:其一是学校缺少教育技术软件持续的更新和支持,导致学校无法通过数据分析直接、高效地归纳和总结本校教学特点,清楚定位本校教学特色,进而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李老师透露,目前学校存在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对于收集的数据,往往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处理才能得到相应结论,通过数据直观、全面、高效把握教学现状的目标尚难实现。其二是学校教研组建设受地域技术等因素限制,无法有效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研组教评工作,比如教研组听评课方式更是单一——缺乏有效听评课软件技术支持,抑或是听评课软件无法兼容其他软件,使用受限等。镇海中学南浔分校张老师反映,技术支持下的听评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提高听评课的效率,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的听评课软件缺乏对教师反思的个性化支持,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系统平台来支持精准教研还存在困惑。
三是教研成果不落地。
不可否认,数字化教研以其信息资源的全面性、丰富性、潮流性展现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活动开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但在线上与线下教研的持续性上容易出现问题,目前数字化教研活动,活动过程中,可以用简单的复制、粘贴完成相应的教研学习任务,甚至有的数字化教研活动中只注重在线时间就可以完成所谓的达标;活动结束之后,原来培训的主题培训网站和联系群,显示无法打开和无人回复。像这样的问题在数字化教研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这样的数字化教研活动不但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反而挫伤广大教师参加数字化教研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数字化的推广和普及。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周老师反映,目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线上教研活动越来越多,但数字化教研平台的运营体系仍不够完善,对后续深入交流和深度探究环节的支持尤为缺乏,教师们的感悟、见解或疑惑往往石沉大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参与数字化教研的热情。
对此,建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化教研成为可能。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引领改革风气之先,浙江全省上下正全力打造数字化改革金名片。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牵头在中小学推广数字化教研,有效助推教学质量提质增效:
一是提供有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教育管理层应把教育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主管部门树立多所不同类型的数字化教研示范学校,为各类学校开展数字化教研提供可参考范式,也要引导数字化教研的分层教研、精准教研。
二是培养信息素养和体系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使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客观评价——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数字化教研融入到各学科教研中去的实效性,各学科数字化教研体系建构的情况。
三是结合数字教研与传统教研。
从教研需求到实施、从教研理论到成果转化、从教研模式到手段措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教研必须配合好数字化教研,两者应是连续性的教研活动,互为补充。
数字化教研有着极大的优势,是新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趋势。虽说他目前在均衡性、专业性、反馈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念指导,及时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体系意识,以及数字化教研与传统教研模式相结合等策略,保障数字化教研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