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跨越数字鸿沟,让银龄绽放光彩——中南大学“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社会调研与公益服务团队湖南省暑期实践总结

2025-10-02 00:45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当数字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城乡,智能手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无数乡村老人却站在数字世界的门槛前,或好奇探索,或茫然无措。2025年6月27日到2025年7月5日,中南大学“法护湘暮,经法湘随”社会调研与公益服务团队的脚步,踏遍了湖南湘中、湘西、湘南、湘北的多个村落,包括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关溪涧村、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排碧村、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娄底市新化县炉观镇石板村、娄底市新化县金桥村、永州市东安县、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州、郴州市资兴市、长沙县花明楼镇花明楼村、常德市桃源县三阳港镇三阳港村、株洲市攸县生塘村等在内,都留下了这只大学生队伍探索的痕迹。

他们用倾听与观察,记录下乡村老人的数字生存图景,也见证着各方为弥合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

    图为湘北分队在桃源县三阳港村的实践合影 某干部/摄影

乡村老人的数字百态:从尝鲜者到边缘人

在桑植县关溪涧村的小卖部里,73岁的李奶奶捧着智能手机,像展示珍宝般给调研队员们看她和外地子女的视频通话记录。“你看,娃在城里的样子看得清清楚楚,发红包一点就能收,去小卖部买东西也能扫码付款。”科技带来的便利,让老人脸上漾着满足的笑意。但当聊起医院挂号、网上购物时,她却连连摆手:“那些太复杂了,生怕点错了按钮,钱就没了。”与李奶奶的“半融入”不同,同村80岁的张大爷正遭遇数字时代的“边缘化”。过去遇到纠纷,他能靠村委会和村民协调解决,如今有了新诉求,却因不会用网络平台反映问题而犯难。“腿脚不利索,跑一趟乡政府不容易,可网上咋操作,我一点也不懂。”张大爷的无奈,道出了许多乡村老人的困境——数字技能的缺失,正悄悄剥夺他们获取公共服务、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在花垣县十八洞村,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这里的老人展现出不一样的数字面貌。80多岁的苗族老奶奶经营着特产商铺,不仅能熟练用微信收款,还会主动给调研队员展示手机里的电商软件:“党的政策好,游客多了,用手机收钱方便,特产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而在新阳村,62岁的陈老伯堪称乡村“数字赋能者”,作为电商服务站的经营者,他的手机里存着十几个村民微信群,既能接收进货信息,又能帮独居老人视频连线子女,还手把手教邻居用线上功能。“手机就是我的饭碗,得多学新东西才跟得上。”陈老伯的话,透着对数字时代的积极态度。然而,数字时代的阳光并非普照每个角落。新阳村80岁的李爷爷,守着一台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机,过着与数字世界几乎隔绝的生活。“啥事儿都是村干部帮着做,粮食是他们送的,生病也是他们送我去医院。”当被问是否想要智能手机时,老人摆摆手:“没必要,有干部照顾就够了。”而在排碧村,不少老人虽会用老年机通话,却对智能手机望而却步,“忙着种地、带孙辈,没精力学”“眼睛花了,字太小看不清”成了常见的理由。

图为湘南分队在江华瑶族自治州崩塘村开展村民访谈 宋文东/摄影

多方协力:搭建跨越鸿沟的“桥梁”

 在调研中,一个身影反复出现在乡村老人的数字生活里——基层干部。关溪涧村的村主任,被村民们称为数字时代的“守门人”。他熟悉村里每位老人的情况,能精准说出谁的手机只会接电话、谁需要帮忙缴水电费、谁总担心被骗。作为政策信息的“传声筒”,他会用通俗的语言给老人讲解防诈骗知识;作为数字技能的“协调员”,他组织过小型互助小组,让会用手机的老人教不会用的;遇到张大爷这样的情况,他又成了“权益协助者”,帮着对接线上线下资源,让老人的诉求有处安放。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崩塘村,村委会的努力让数字服务有了扎根的土壤。村里搭建起线上办公群,村民有问题在群里一说,干部就能及时回应,村务办理效率大幅提升;全村宽带基本全覆盖,为数字生活铺就了“高速路”;季度性的防诈骗宣传更让老人的警惕性显著提高,近年来相关案例大幅减少。村委会主任说:“我们还在努力,让社保、水电费缴纳这些事儿,老人在家用手机就能办。”乡镇卫生院也在数字医疗领域积极探索。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卫生院的院长,带着团队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搭建覆盖全村的病例查询系统,让老人和医生随时能调阅诊疗记录;组建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挂号、缴费、查报告;健康科普活动里,总能听到“怎么用电子医保卡”“如何在手机上查体检结果”的实用讲解。尽管数字医疗系统还存在功能碎片化、适老化改造难等问题,但这些尝试,正一点点打通老人就医的“数字梗阻”。家庭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十八洞村供销社的年轻姑娘们坦言,因为工作忙,陪老人的时间少,“要是能多陪陪,肯定能教他们更多手机用法”。新阳村的一对留守夫妇,最盼的就是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女儿会帮他们缴水电费,教他们用微信视频,短暂的陪伴总能让老两口忘却一年的孤独。这些细节都在证明,子女的“教育反哺”,是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支撑。

图为湘中湘西分队在桑植县关溪涧村开展村民访谈 徐林闯/摄影

实践中的收获与未来

 一个夏天的调研,团队收集到几百余份有效问卷,深入记录下100多位老人的数字生活故事,也梳理出各地在保障老年人数字权益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从桑植县刘家坪乡政府的法治框架探索,到崩塘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从十八洞村依托产业带动老人数字融入,到排碧村派出所与村委会联动的防诈骗宣传,这些实践都为破解乡村老人数字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基层经验。调研中,团队也深刻意识到,乡村老人的数字权益,远不止“教会用手机”那么简单。它关乎经济机会的公平——像陈老伯和十八洞村的老人那样,能通过数字工具增收;关乎公共服务的包容——让张大爷这样的老人,不用出门也能反映诉求、办理事务;更关乎代际支持的温度——让留守老人能通过屏幕感受到子女的陪伴,让数字世界充满亲情的暖意。

图为湘中湘西分队在花垣县排碧村开展夜访 许艺达/摄影

如今,团队的调研虽已告一段落,但那些在乡村遇见的身影仍历历在目:李奶奶捧着手机时的期待,张大爷谈及数字难题时的无奈,陈老伯教邻居用手机时的认真,还有基层干部为老人奔波的忙碌……这些画面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奔向智能化未来的路上,我们不能让乡村老人掉队。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平等、安全、有尊严地走进数字生活,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文明的温度所在。或许,当更多人行动起来,当技术更懂老人的需求,当政策更贴合乡村的实际,乡村老人就能真正跨越数字门槛,在数字时代里,活得更自在、更幸福。而中南大学“法护湘暮,经法湘随”团队的实践,正是这场行动中温暖的一笔,他们用青春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乡村老人的数字渴望,也让跨越数字鸿沟的道路,变得更加清晰。

文案 徐林闯

摄影 徐林闯 宋文东 许艺达

审核 许艺达

通讯员 许艺达


6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