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之涧,沟勒万象”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北京市门头沟涧沟村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设计出了一套成体系的研学方案。其核心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回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旨在将宏大的家国叙事、深厚的文化基因与个体的心理成长,有机融入山河田野这一真实而广阔的课堂,为培养兼具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生态素养与健康心理的时代新人,提供一条可感、可触、可实践的创新路径。
研学课程以北京门头沟妙峰山镇涧沟村为核心基地,依托平西抗日根据地旧址、妙峰山古香道与高山玫瑰园三大场域,设计“红色涧沟·星火相传”“古道香火·非遗匠心”“高山玫瑰·五感滋养”三日递进式主题线路。
课程面向在读中学生,将思政教育、非遗传承、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有机整合,通过“沉浸式历史体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艺术疗愈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能力迁移与价值内化。

▲图为实践团队设计的研学地图
第一天以“红色交通线”为主线,借助VR发报、情景护送任务和口述史访谈,让学生化身“小交通员”,体悟忠诚与担当;第二天沿明清古香道徒步,在艾草清香与秧歌锣鼓中采集植物、制作拓印,把学业压力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表达;第三天走进玫瑰谷,运用智能农业监测、正念冥想与玫瑰文创手作,理解生态循环与乡村振兴的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图为实践团队在涧沟村合影
三天课程均以小组协作为基本形态,产出“红色记忆小报”“艾草锤”“植物拓印方巾”“玫瑰生态档案”等可视化成果,最终以仪式化闭幕与同伴互评完成学习闭环。课程强调“把课堂搬进历史现场,把疗愈嵌入劳动创造”,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生态意识与心理韧性的时代新人。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民交谈
实践团设计的研学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创新实践。它成功将思政课堂“搬进”历史现场,通过VR发报、情景剧等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角色任务,让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同时,活动以古香道徒步、非遗手作等青春化方式,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非遗技艺在体验中焕发新生,有效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委会交流
此次研学设计更是一次“五育并举”的生动融合。巧妙地将心理疗愈嵌入自然劳动,通过植物拓印、正念冥想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建立心理韧性的积极渠道;并通过玫瑰生态监测、智能农业等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培养了其科学素养、劳动精神与生态责任感,全面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赋能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撰文 | 袁晨曦
图片 | 尚佳一、张杨
审核 | 高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