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讯(通讯员 宋雅琪 刘柯心月)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县域特色产业成为激活地方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岚皋蛋生计,食安中国行” 实践团队一行 7 人,深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聚焦当地蛋品、魔芋两大富硒特色产业,通过政策调研、企业走访、市场实践等多元举措,将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结合,为县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此次实践既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成为校地企协同探索特色产业振兴路径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与巴人缘食业公司负责人合影
实践筹备阶段,在指导老师胡仲秋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提前梳理调研方向,明确需围绕产业链各环节,挖掘其中蕴含的食品质量管控、安全标准落实及营养保留技术。抵达岚皋后,团队首要任务是摸清产业发展 “家底”,与岚皋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团委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富硒蛋品与魔芋产业的现状、痛点及规划展开深度交流。 县农业农村局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张主任介绍:“岚皋蛋品产业以富硒桑叶鸡蛋、烤鸡蛋为核心,现有规模化养殖场 12 家,年产蛋量约 1500 吨,其中巴人缘食业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从饲料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运营,但中小养殖户普遍存在‘富硒认证不规范、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他同时提到,魔芋作为当地 “第一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 2.8 万亩,烛山食业等企业已开发出精粉、果冻等产品,但深加工比例不足 30%,且在加工过程中面临 “硒元素留存难”“营养成分易流失” 等技术难题,品牌影响力也局限于区域内。乡村振兴局赵主任则从利益联结机制切入:“目前蛋品产业带动农户 500 余户,户均年增收约 2500 元,但‘企业 + 农户’的合作模式仍需完善,小散养殖与标准化生产的衔接存在短板,导致部分蛋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统一安全标准。” 团委负责人则聚焦青年力量:“县域产业升级急需专业人才,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这场持续 3 小时的座谈,让团队系统掌握了两大产业的 “富硒资源优势”“全链条升级需求” 及 “政策支持方向”,为后续实践划定精准 “行动坐标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团委干部召开座谈会
带着政策调研成果与对产业技术难题的思考,团队先后走进安康巴人缘食业有限公司、岚皋县烛山食业有限公司,深入生产一线解码产业升级的 “技术密码”。在巴人缘食业,公司负责人柯大军带领团队参观标准化养殖区与加工车间。“我们的蛋鸡饲料由当地富硒农产品按比例调配,硒含量稳定在 0.3-0.5mg/kg,符合富硒食品标准。” 他指着饲料配方表解释道,从源头保障蛋品营养基础。加工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鸡蛋经三级清洗去除表面污物,再经食品级浸泡液杀菌,随后进入 65℃恒温慢烤设备,全程不添加防腐剂,依托蛋壳内层天然抗菌膜实现保鲜,这一工艺既保留鸡蛋原有营养,又满足食品安全管控要求。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针对 “富硒检测数据可视化包装”“低温储存延长货架期” 等问题提出建议 —— 建议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硒含量检测报告编号,方便消费者查询验证;同时优化冷藏运输温度参数,将货架期从现有 15 天延长至 20 天左右,双方约定将在富硒饲料改良、蛋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图为公司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产业链
在烛山食业,团队重点调研魔芋产业的加工现状。公司展厅内,魔芋精粉、即食果冻、代餐奶昔等产品琳琅满目,但负责人坦言:“高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且在魔芋精粉加工过程中,高温烘干易导致部分膳食纤维结构破坏,影响产品营养价值。” 团队结合食品加工专业知识,提出 “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应用”“蛋品蛋白 + 魔芋纤维复合产品开发” 等思路 —— 利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保留魔芋膳食纤维完整性,同时将蛋品中的优质蛋白与魔芋纤维结合,开发代餐棒、营养粥等新型产品,既提升产品附加值,又拓宽市场受众,得到企业积极响应:“这为我们打开了跨界融合的新视角,期待后续技术合作。”
图为烛山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情况
为打通特色产品与市场的 “最后一公里”,团队创新开展 “电商直播 + 线下调研” 双轨实践,直面消费端需求,同时收集市场对产品质量、包装设计的反馈。团队在抖音平台开启 “岚皋富硒蛋专场直播”,镜头前,成员手持富硒检测报告,向网友介绍岚皋的富硒地质背景、巴人缘食业的标准化养殖流程及烤鸡蛋的制作工艺:“每一枚鸡蛋都带着秦岭的富硒印记,慢烤工艺保留了 90% 以上的蛋白质与硒元素,安全无添加。” 直播中,团队解答 “是否使用抗生素”“保质期多久” 等消费者关心的安全问题。两小时直播累计吸引 1200 余名网友观看,收获订单 15 笔,其中 6 单来自西安、重庆等外市,初步实现 “破圈” 传播,同时收集到 “包装需更便携”“希望推出小规格家庭装” 等市场反馈,为企业优化产品包装、延长货架期提供参考。次日,团队深入岚皋县城关镇社区、农贸市场开展线下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消费者对蛋品、魔芋产品的口味偏好、质量评价及购买意愿,这些反馈为企业优化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策略提供了一手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推广产品
为期5天的实践虽已结束,但校地企协同的积极影响仍在延续。此次实践中,西农学子从饲料配方优化、包装设计改进到货架期延长等方面,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专业思考,“高校智力 + 地方资源”的合作模式,也为破解产业升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也将持续关注产业需求,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能,助力提升当地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此次西农学子的岚皋之行,以专业实践激活富硒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动能,既为县域特色产业升级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也探索出 “校地企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的新路径。随着合作深入,这片富硒土地上的特色产业,正逐步从 “地域名片” 成长为 “富民引擎”,而青春力量的持续注入,必将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岚皋愈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