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9月14日讯(通讯员 那诗琦、高元圆) 2025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自然疗愈循证组”实践团依托环境心理学,聚焦“自然接触干预慢性压力人群运动行为”,跨越8个城市、深入41处公园及社区开展实证研究。团队以扎实的数据与案例,科学解释自然接触影响公众心理与运动行为的机制,提出公园适压力人群改造与自然疗愈推广策略,以实际行动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全民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深入实践探真知,心理赋能促健康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积极响应“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号召,北京林业大学“自然疗愈循证组”实践团立足专业优势,聚焦社会现实问题,依托环境心理学理论支撑,紧紧围绕“健康优先,科学发展”原则,深入探讨自然接触如何帮助慢性压力人群减少运动障碍、提升健康水平,切实推动心理学成果服务于社会民生。
实践前期,团队选取成都市人民公园开展初步调研。一方面,该公园融合了游乐区、鹤鸣茶社、相亲角、打卡点等不同功能地标,有效满足儿童、青年、老年、游客等多元群体需求;另一方面,该公园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与普惠服务有机结合,显著增强城市活力,是“将自然生态转化为运动处方”的成功示范,对成都市人民公园的初步调研为团队后续跨区域对比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成都人民公园
科学循证析机制,自然助力减压力
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理念,团队以“自然接触帮助慢性压力人群减少运动障碍的干预机制”为核心问题,奔赴北京、成都、昆明等8个城市,深入41处公园及社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系统观察、深度访谈与结构化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剖析青年学生、青年女性、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等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尤其关注高压人群在公园环境中的需求和偏好,为服务“健康中国”与“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扎实的循证支持。

▲图为成员进行访谈(山西)
理论为基绘问卷,数据为证明路径
在理论准备阶段,团队系统梳理环境心理学、运动科学等多领域文献,初步构建“自然接触→情绪改善→运动意愿→行为坚持”的潜在作用路径。最终发现,接触自然环境能够通过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改善情绪状态、提升注意力等多途径,间接促进运动行为的产生与维持。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团队编制了分层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化质性访谈法,历时两月,对青年学生、青年女性、青年男性、中年人及老年人五类群体的公园使用者进行了系统调研,覆盖北京、成都、湖州、恩施等多个代表性城市,共获取有效访谈样本40份。

▲图为成员进行访谈(贵州)
同时,团队整合多项符合中国本土情境的成熟量表,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32份,系统分析自然接触、压力反应、心理韧性、生命意义感与健康生活方式等多个变量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相关理论假设,更揭示出自然体验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的潜在机制,为后续公园设施优化及干预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为相关变量的相关热力图

▲图为相关变量的网络拓扑图
当今,城市公园功能已超越传统休闲范畴,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公共空间,公园不仅是绿化工程的一部分,更是城市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一环。团队认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应重新审视公园在城市心理健康体系中的定位,使其成为促进全民健康的有利载体。
立足实践守初心,建言献策促发展。北京林业大学“自然疗愈循证组”实践团深入公园实地、聚焦人群需求,探寻自然赋能运动之科学路径,积极践行健康中国理念,筑牢国民健康屏障以扎实的研究和实际行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以自然之道塑健康之基,以青年之智献强国之策!
撰文 | 那诗琦
图片 | 秦俪轩
审核 | 高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