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鄂尔多斯探秘:解码绿色转型“中国样本”的生动实践

2025-09-08 20:37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奔赴鄂尔多斯,开展了一场以“能源绿色转型与生态治理融合”为主题的深度实践调研。这支长期扎根鄂尔多斯地区的高校团队,在延续“绿蚁仙踪”“光牧互补”等专项活动专业积淀的基础上,创新采用“调研 - 创作 - 献策”三位一体模式,全方位解码这座能源城市从“黑色依赖”走向“绿色引擎”的转型密码。

生态能源共融:鄂尔多斯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在库布其沙漠,实践团实地探访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光伏治沙工程——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往昔,这里黄沙肆虐、一片荒芜;如今,380万块光伏板如浩瀚“蓝色海洋”铺展大地,构建起“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模式。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该项目累计治沙面积达25.8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17%大幅跃升至58.4%,年发电量高达33.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77万吨。这一系列成果,生动诠释了“光锁黄沙、绿生金银”的发展理念。

实践团成员精心算了一笔“生态账”:“光伏板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50%,减少水分蒸发30%,为甘草、沙棘等耐旱作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板间养殖的牛羊,又通过‘饲料种植 - 养殖 - 粪便肥田’形成循环产业链。这种‘生态修复 + 能源生产’的双赢模式,正是鄂尔多斯绿色发展的创新亮点。”

伊金霍洛旗采煤沉陷区则呈现出另一番震撼景象。50万千瓦光伏项目在4.2万亩废弃土地上铺设了112万块光伏板,板下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修复了土壤,还成为优质饲料。该项目年发电量达9亿度,同时让沉陷区复垦率高达90%。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教授不禁感慨:“这里每一块光伏板下,都蕴含着生态修复的智慧。”

科技强势赋能:驱动能源转型从“羊煤土气”迈向“风光储氢”

走进隆基绿能光伏全产业链项目车间,实践团成员沿着硅料提纯到组件封装的全流程进行追踪。企业工程师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为同学们讲解技术细节:“HJT电池就像光伏板的‘超快充技术’,能让转换效率提升2%以上。”双方还围绕电解水制氢的催化剂优化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氢能产业园,实践团重点调研了氢燃料电池示范运营数据。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储能专业优势,团队提出了“氢 - 电耦合”微电网优化建议:“通过沙子储能技术(储热温度达1500℃,成本仅为熔盐储能的1/3),能够有效解决绿电波动难题,为工业园区提供稳定的零碳蒸汽。”这一分析得到了企业技术总监的高度认可。

京东方源盛光电的“光伏 + 工厂”模式,展现了能源转型的另一种可行路径。实践团实地测算发现,厂区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可满足生产用电的30%,结合智能微电网调度,综合用电成本下降18%。团队成员在调研日记中兴奋地记录:“这正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典范。”

企业担当有为:成为绿色经济的“主力军”

作为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亿利一道新能源有限公司的10GW沙戈荒光伏组件基地吸引了实践团的重点关注。该基地采用先进的N型TOPCON技术,生产的抗风沙、耐高温组件专为沙漠环境量身定制。目前,一期4GW产能已稳定运行,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

企业负责人自豪地介绍:“企业的组件在库布其沙漠的环境适应性测试中,发电量比普通产品高5%。”实践团注意到,尽管母公司面临一定经营压力,但合资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地方支持,仍在稳步推进二期6GW项目建设。

京东方的转型故事则是传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从濒临破产的电子管厂到全球显示产业龙头,京东方通过“逆周期投资 + 自主创新”实现了华丽蜕变。实践团在调研中了解到,其鄂尔多斯基地研发的低功耗显示产品,功耗较常规产品降低20%,31.5英寸彩色墨水屏待机功耗甚至低于0.05W,完美诠释了“绿色制造”的深刻内涵。

从库布其沙漠的光伏矩阵到氢能产业园的管道网络,从智能煤矿的5G操控室到京东方的绿色工厂,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着鄂尔多斯的绿色转型之路。这场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更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到:绿色发展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中、一项项技术突破里、一群群人的不懈奋斗中。正如实践手册扉页所写:“青春的力量,正与这片土地的绿色希望同频共振。”


5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