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艺2301班邓成馨为首的华中农业大学赴韩国建国大学暑期实践团踏上了为期26天的跨国实践之旅。建国大学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学校,让团队在它的课堂与首尔街巷间,触摸不同文明,在跨文化对话中践行“知行合一”。
一、初见
7月4日的欢迎午餐上,负责老师Lucky和实习生们用流利的英语讲解校园生活贴士——从衣食住行,到药物应急,再到洗澡的热水和洗衣提供的物资等。这份重视让团队认识到:国际化是双向而非单向。他们更要践行这次实践交流的使命。

▲图为成员们参加7月4日的开营仪式
二、课堂——让知识在文化语境中扎根
团队选择的韩语课和韩国美学课,是打开韩国社会的两把钥匙。
韩语课上,成员们学习了拼音以及单词和日常对话。邓成馨和团队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表达生活”。韩语发音的顿挫与敬语使用,体现着韩国人温和内敛的性格。
朴慧兰老师会一边画画解释韩语的用法,一边娓娓道来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甚至还会教大家如何砍价。学完一个知识点后,老师鼓励同学们互相采访,让大家渐渐熟络起来。这告诉成员们:知识并非书本符号,而是融入生活的工具。

▲图为韩语课堂上老师教实践团成员练习对话
韩国美学课上,K-Aesthetics的内涵远超“美妆”。解读他国文化,为“跨文化”赋予了学术厚度,践行了华农“学科融合”的培养目标——以专业眼光洞察世界,方能看得更真。

▲图为课堂上小组成员进行分组讨论
三、行走——把课本印在大地之上
Buddy Missions让团队走出校园。使用T-money卡乘地铁时,韩语报站成为听力练习;团队在校园湖畔拍日落时,他国学生主动入镜,国界仿佛在那一刻消失。

▲图为韩国实习生进行自我介绍
团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DMZ实地考察(注:非军事区相关历史文化探访)。站在当年的对峙线旁,成员们听向导讲述半岛过往。成员们认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作为农业院校学生,他们更能体会“稳定才能发展”。

▲图为成员们实地考察韩国的传统寺庙
四、跨越山海的暖光
在Buddy Missions中,团队成员与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交流生一同合作。他们会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夹杂着些许方言,与团队成员们交流,大家的笑声里没有丝毫隔阂。这段时光教会队员们,两岸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都敌不过最纯粹的同心,而血脉相连的温暖,永远是大家前行最坚实的力量。
令团队印象较深的,是离开首尔那天司机通过翻译软件所说的:“韩国,中国,蒙古,日本,越南都是一家人,我们都长的一模一样。”在团队成员们用撇脚的韩语说着“喜欢韩国”时,司机不厌其烦地一边打着手势,一边用翻译软件说,“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东亚各国共享同一片文化土壤,偏见会被打破,隔阂能靠真诚消融。这份在返程时收获的感动无比珍贵 —— 它让团队明白,青年参与国际交流的意义,就是把这样的温暖故事带回各自的国家,让更多人看见共通的善意与对彼此的尊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何琨与韩国、香港伙伴交流
五、在文明对话中成长
团队明白:出国是为了“对照”而非“仰望”。本次社会实践,契合华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化人才”的深意——国际化不是否定自我,而是带着自身根脉吸收他人养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各国学生在毕业典礼合影
这是华农学子对“世界大同”的实践:不必轰轰烈烈,只需以真诚证明;文明因多样而精彩,青年因担当而闪耀。
撰文 |华中农业大学赴韩国建国大学暑期实践团 邓成馨
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赴韩国建国大学暑期实践团 邓成馨 何琨
审核 |华中农业大学赴韩国建国大学暑期实践团 邓成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