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传助汉”实践队调研武汉景区:影视视效技术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教在线9月3日讯(通讯员 王靖怡)为探索影视视效化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赋能路径,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影传助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武汉黄鹤楼、东湖两大核心景区,围绕夜游场景设计、文创开发、APP及小程序互动等板块,实地调研影视视效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潜力。
夜游黄鹤楼:视效技术让文化“活”起来
实践队首先走进黄鹤楼景区,沉浸式体验了“夜游黄鹤楼”项目。夜幕下,黄鹤楼通过光影投射、全息投影等影视视效技术,结合实景演艺,将崔颢题诗、李白送别等历史场景“重现”在楼宇、庭院之间。游客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人物“对话”,既能感受视觉盛宴带来的震撼,又能深入理解黄鹤楼背后的文化底蕴。
“这种‘表演+视效’的模式,让景区摆脱了白天单一的观光形态。”实践队队员在体验后表示。据了解,“夜游黄鹤楼”自推出以来,不仅显著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还为景区带来了门票、文创、餐饮等多元化收入,成为武汉夜间文旅经济的“新名片”。
期间,实践队专访了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营销科科长王红念。王科长详细介绍了黄鹤楼在文旅创新中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影视视效技术,打破传统景区的‘静态展示’局限,让文化从文字和展品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玩、可互动。”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营销科科长王红念交流。通讯员 夏羽琳 摄
文创与科技融合:赋予物件“互动灵魂”
在黄鹤楼文创商店,实践队发现了影视视效技术与文创产品结合的创新案例。从黄鹤楼造型的雪糕、冰箱贴,到书签、摆件,多款文创产品均标注了“扫码看实景VR”的提示。队员们现场扫码体验,手机屏幕上立即呈现出黄鹤楼的3D立体模型,通过旋转、缩放,能清晰查看楼宇的斗拱、飞檐等细节,部分产品还嵌入了历史故事动画,让小小的文创物件变成了“可移动的文化展馆”。
此外,文创店旁设置的“VR游黄鹤楼”体验装置,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排队尝试。戴上VR设备,游客无需登楼,就能“置身”黄鹤楼顶层,360度俯瞰武汉江景,还能“穿越”到不同历史时期,感受黄鹤楼的变迁。“这种互动形式,让文创不再是单纯的纪念品,而是连接游客与景区文化的纽带,大大提升了参与感和记忆点。”实践队队员说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黄鹤楼文创及“VR游黄鹤楼”装置。通讯员 王靖怡 摄
东湖“科技游”:小程序让散步变“闯关”
随后,实践队前往东湖景区,重点调研了景区推出的“神州奇遇记”APP。这款APP以东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说为背景,运用影视级的3D建模、AR实景叠加等技术,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游戏。游客在散步时,打开APP扫描特定场景,就能触发“与屈原对话”“寻找东湖仙子”等任务,完成闯关后还能获得定制文创优惠券或实体小礼品。
“原本只是单纯的湖边散步,现在跟着APP‘闯关’,就像在玩一场实景游戏,不仅有趣,还了解了很多东湖的故事。”一位正在体验的游客向实践队分享。除了“神州奇遇记”APP,东湖景区还在跑道旁设置了“视效马拉松挑战”装置,通过光影技术将跑道变成“动态赛道”,游客跑步时能看到虚拟的“对手”和“补给站”,让运动健身与文旅体验实现了融合。
实践队队员现场体验了APP的互动功能,纷纷表示:“影视视效技术让东湖的‘静态美’变成了‘动态的沉浸式体验’,既吸引了年轻游客群体,又为景区文创销售开辟了新渠道,实现了‘体验感’与‘营收’的双赢。”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东湖“神州奇遇记”实景互动APP。通讯员 王靖怡 摄

▲图为东湖跑道旁的“视效马拉松挑战”实地装置。通讯员 王靖怡 摄
实践感悟:以专业所长助力文旅创新
此次调研让“影传助汉”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影视视效技术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形态。从黄鹤楼的“夜间焕新”,到文创产品的“互动升级”,再到东湖的“游戏化体验”,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更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鲜活的方式被传播和传承。
“作为电影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掌握的视效技术知识,原来能为家乡文旅发展做这么多事。”实践队中来自武汉的熊同学感慨。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灵感整理成报告,结合专业所学,为景区提供更多影视视效技术应用的创意方案,用青年力量助力武汉文旅产业实现“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武汉景区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