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汾河启明志愿服务团来到山西长治上党区南宋镇东掌村的东掌小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暑期支教实践活动。在上党区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以“不畏骄阳风雨,只为伴你成长”的宗旨,扎根乡土,致力于为东掌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知识、视野、关爱与希望的火种。

一、多元课程深耕乡土,启迪思维拓宽视野
团队面向东掌小学的全部学生共开设了12门课程,其中包括基础学科强化课程,声乐、手工、体育、棋类博弈、趣味心理、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主题教育、非遗文化传承这类素养提升课程,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地质科普课程和社团特色的启明星特色课程。

二、特色课堂点亮童心,传承文化守护希望
团队成员皮特的地质科普课堂上,大小班的同学们随着讲解内容潜入地球深处解码圈层奥秘;漫步长治山水倾听盆地低语与太行崛起的故事;见证岩石的奇幻轮回,惊叹火山与溶洞挥洒的杰作;更在山西的黄土地上,握紧识别灾害、守护家园的实用地图。科普旅程让壮丽山河成为生动的课本,让安全智慧扎根心田。

“光,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被感知。”团队成员陈博结合盲校支教经验带来了启明星特色课程。“指尖在凸点间游走,盲文成为另一种光的密码;耳廓捕捉声波的涟漪,声音描绘出世界的轮廓之光。导盲犬沉稳的牵引、智能设备的低语,是社会铺就的温暖引路之光……”老师生动讲述着当孩子们认识眼睛的珍贵,学习守护那内在的视觉之光时,心中已然点亮了对差异的尊重与理解——那最恒久的人性星芒。这堂课,是照亮感知盲区的温柔灯火,让每个心灵看见彼此的光芒。

团队成员朱宇辰的非遗文化课堂上,智慧于方寸生辉。扎染的蓝白、漆扇的丹青、面塑的萌动、中国结的祥瑞,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化作孩子们指尖的温度与眼中的星光。在这里,传统不再是遥望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带回家的文化星河。每一件稚嫩的作品,都是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土壤里,悄然萌发的新芽。

在团队成员闫智昊的主题教育课堂,思想星轨点亮童心。指尖轻触,“家国同脉”暖流浸润;方寸间,“善作魂”凝露,“勤为本”生光。仰望天宫,火箭图腾绘自强;福娃跃雪,冰刃破壁铸勇气。坠入五色密语,触摸漆霞瓷霜的华夏魂脉;回望烟火人间,平凡茧纹折射时代光芒。

三、兴趣为引促实践,全面发展育新苗
此外,东掌小学的同学们还在声乐课上聆听民族旋律,感受音乐之美;在手工课上制作笔筒、花朵、书签,指尖创造带来无限乐趣;体育场中习武、竞赛,汗水挥洒间强健体魄,磨砺协作精神;棋类博弈课从故事到实战,锻炼思维与耐心;趣味心理课学习应对挫折、管理情绪、快乐沟通,搭建心灵桥梁;在历史人文课上穿越秦汉唐,触摸文明脉搏;在环保课程中认识地球馈赠与伤痛,种下守护家园的种子。这些丰富的素养课程,不仅可以点燃兴趣,更是在实践与思考中,培育审美、动手、协作、坚韧、人文关怀、责任感与自主学习力,促进全面发展。

四、山海奔赴递星火,双向点亮铸华章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更是一次教育火种在乡土中国的炽热传递。汾河启明志愿服务团在支教实践中将知识的星轨绘进太行山坳的晨曦,十余天朝夕相处,是专业学识与童真心跳的深度对话,多元课程的背后,是对乡村教育短板的躬身填补;夜灯下的备课,不仅为传授技能,更为拓宽视界的疆域,点燃对未来的想象。正如一位队员所说:“孩子们因地质构造而发亮的眼睛、因历史故事而屏住的呼吸,让我懂了‘点燃’的意义——不是我们照亮他们,是他们的求知欲,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这场青春的接力,不仅托起乡村教育的晨光,更在双向奔赴中,谱写了生命共振的华章。青年与孩童的心跳,在知识的传递与梦想的共振中同频,一位小女孩精心制作的贺卡上面点缀着翩翩的蝴蝶和温暖的爱心,她写道:“老师,知识像蝴蝶飞进我心里了!我会带着它飞得很高很远!” 这纯真的心声与队员的感悟交织,共同写下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成长诗篇——诉说着被点亮的希望,也见证着青年学子在这里收获的无价成长:理解了责任,体悟了国情,更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铭刻于心。这场奔赴,是青春的洗礼,更是梦想薪火的炽热相传。
撰文 | 皮特 朱宇辰
图片 | 陈博 王昱涵
审核 | 钟海燕 贾露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