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8月25日讯(通讯员 黄为璠、张美祺、王祉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14日至7月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铎声启航实践队启航北疆支队奔赴辽宁省阜新市,开展主题为“筑牢北疆生态绿色安全屏障,推进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为青年学生搭建了走进生态治理一线、感悟治沙精神的平台,让他们在实地探访中读懂阜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奋斗史诗,用脚步丈量沙地的每一寸变迁,用双眼捕捉生态治理的鲜活实践,用心灵感受治沙人的坚守与智慧,在科尔沁沙地边缘的绿意中,以青春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篇章。
7月14日,实践队首站入驻彰武治沙学校,开启对阜新治沙历史的深度探寻。走进校园,队员们首先翻开厚重的治沙纪实书籍,“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字句间,清晰勾勒出彰武治沙模式的核心精髓;在治沙业绩成果展室内,七八十张珍贵图片静静陈列——从黄沙漫天的荒凉旧貌到松林遍野的生机新颜,从青春年少的治沙人到两鬓斑白的守护者,浓缩了阜新几代人七十年的治沙心血。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彰武治沙学校翻阅治沙历史资料。秦珂豪 供图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与风沙抗争的故事。彰武的绿,是一代代人用汗水浇出来的。”彰武治沙学校校长在座谈中向队员们深情讲述。
队员赵一达在翻阅资料时感慨:“以前只在课本里听过治沙,今天才真正明白‘坚守’两个字的重量,这不仅是生态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实践队还围绕治沙教育、精神传承等话题与校长深入交流,进一步夯实了对阜新生态治理历程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与彰武治沙学校校长开展座谈交流。秦珂豪 供图
从历史资料中走出,实践队踏足科尔沁沙地边缘,走进万亩樟子松林——这里正是阜新治沙的起点。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樟子松随风摇曳,与远处的机械化种植设备、盘旋喷药的无人机形成鲜明对比,彻底颠覆了队员们对“治沙靠人力”的传统印象。
“过去靠铁锹一锹一锹挖,成活率不足三成;现在有了科技助力,机械化种植效率提升5倍,无人机精准喷药还能减少病虫害,成活率能到八成以上。”随行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治沙的赋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守望塔俯瞰万亩松林。秦珂豪 供图
随后,实践队来到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这片躬耕沙海数十载的科研重地。“从1950年代起,我们就扎根这里,从草方格固沙技术摸索,到如今樟子松等耐旱良种的培育与大规模推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研究所研究员向队员们展示核心成果:模拟沙丘环境中生长的幼苗根系坚韧有力,几代人制作的生物标本保存完好。
队员孙钰乔亲手触摸幼苗时说:“这根系里藏着‘人进沙退’的奥秘,更藏着科研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这种‘寂寞里种希望’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图为实践队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座谈交流。秦珂豪 供图
随后,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沙地可持续发展”,走进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试验田里,不足半米高的樟子松幼苗长势喜人,队员们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学习移栽技巧——扶苗、培土、压实,每一步都格外谨慎。
“移栽时要注意保护须根,就像守护治沙的希望一样,不能有半点马虎。”科研人员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治沙既要守,更要谋发展”的理念。
图为实践队员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观察一年生樟子松苗。秦珂豪供图
随后,实践队来到研究所的中草药园,十余种中草药在沙地里顽强生长,数十种防风麦随风轻摆。“这片沙地不仅要绿起来,还要为百姓带来收益。我们通过试种中草药,既改善了生态,又探索出‘生态+产业’的新路径。”中草药园主任介绍。
队员秦珂豪在拍摄记录时说:“原来治沙不只是防沙固沙,还能走出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路子,这让我看到了阜新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为实践队与辽宁省中科院风沙所中草药园主任交流学习。秦珂豪 供图
边境的绿离不开守护者的坚守,实践队走进治沙模范家中,聆听最鲜活的治沙故事。在侯贵老先生家中,老人精神矍铄,用他那象征着常年风吹日晒的印记的沙哑嗓音,向队员们讲述:“以前风沙大到能把房门堵死,我们就顶着沙种树,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现在看到这满山的绿,再苦也值了!”队员们还跟随侯老先生一同巡山,踩着松软的沙土,看着他熟练地检查松树长势,深刻体会到“治沙不是一时事,而是一辈子事”。
图为实践队与彰武治沙模范侯贵老先生共同巡山。秦珂豪 供图
在杨海清老先生家中,老人的话更让队员们备受鼓舞:“一辈人有一辈人的责任,我们把沙治住了,你们年轻人要把绿守住、发展好,让北疆的屏障更牢固。”朴素的话语,成为队员们最生动的“生态教育课”。
图为实践队在彰武治沙模范杨海清老先生家中交流治沙历史。秦珂豪 供图
四天的调研虽短,却让实践队对北疆生态治理有了全新认知:他们看到了阜新从“黄沙漫天”到“林海茫茫”的生态巨变,感受到了“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彰武精神,更见证了科技赋能生态、生态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带动更多青年关注北疆生态建设;未来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筑牢北疆生态绿色安全屏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