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开展以助力壮锦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与传承人采访等一系列行动,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收集资料,提供青春助力。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作为壮锦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壮锦制作技艺与文化生态。壮锦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精湛的织造工艺,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转变,壮锦传承面临现实挑战,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此次实践,响应非遗保护号召,深入基层探索传承路径。
双组并行调研,多维度探壮锦传承现状
首日,团队分两组开展调研工作:
第一组聚焦村民对壮锦的认知现状,通过发放问卷进行系统性调查。调研范围覆盖各年龄阶层,问卷内容涵盖壮锦认知程度、接触频率及传承态度等维度。队员们在发放过程中,注重与村民面对面沟通,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群体的作答情况进行补充记录。经过数据整理分析,队员们掌握了当地村民对壮锦的认知差异:年长群体因生活经历与文化记忆,对壮锦的工艺细节和文化内涵了解较深;年轻群体对具体技艺和传承价值则认知有限,为后续制定差异化推广策略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图为队员为村民发放问卷。粤北织梦队 供图
第二组以女性在壮锦传承中的作用为调研核心,深入探访当地织女群体。队员们通过一对一访谈、技艺观察等方式,系统梳理女性在传承中的特色优势。队员们详细记录织女们的从业年限、技艺学习原因、面临的困扰及独特优势,重点分析女性在耐心、细致度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此次调研旨在强调壮锦中的“她力量”,让壮锦传承措施更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为激活传承活力提供针对性思路。
图为队员对当地织女进行调研。粤北织梦队 供图
同日,队员们还参与了壮锦制作技艺学习,观察壮锦制作基础流程。直观地感受壮锦的每一步细节,对壮锦的复杂性与工艺价值有了更真切的认知,一件简单的壮锦作品往往需要数周乃至数月工时。这种亲身体验让队员们对壮锦的工艺价值与传承难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队员观察壮锦制作过程。粤北织梦队 供图
采访钱清华女士,解码壮锦传承中的 “她力量”
次日,团队专访了壮锦传承人母亲钱清华女士。钱清华女士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壮锦传承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源于家族技艺代代相传的责任,家族传承已延续数代;另一方面基于个人对壮锦工艺的热爱,数十年坚持织造不辍。她的讲述揭示了壮锦传承的深层文化逻辑 —— 以家庭为纽带的技艺传递,叠加个体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谈及女性在壮锦传承中的作用,钱清华女士结合实践经验指出,女性在丝线选择、图案细节处理等方面更具耐心与细心,这种特质与壮锦精密的织造要求高度契合,为 “女性是壮锦传承核心力量” 这一判断提供了亲历者佐证。采访尾声,钱清华女士用壮语向外界发出邀请,欢迎到访金龟村体验壮锦文化,展现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与推广热情。
图为队员为钱清华女士进行采访。粤北织梦队 供图
专访冀麒宇:二十载坚守,探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
临近返程,队员们采访到传承人冀麒宇,其从事壮锦保护工作已近 20 年,最初是出于对其若不加以保护,未来可能仅存于博物馆中的担忧,这份危机感成为其坚守的起点。然后让村民凭借熟悉的技艺获得收入;随着参与人数增多,逐渐拓展至产业建设,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振兴基地,实现了从 “增收” 到 “创造更大价值” 的升级。冀麒宇强调非遗传承需与创新结合,“两条腿走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做好创新工作。
图为队员为传承人冀麒宇进行采访。粤北织梦队 供图
此次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的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性的调研与深度采访,掌握了连山壮锦的传承现状、女性传承群体特点及产业发展路径。团队形成的调研数据与访谈记录,为传承壮锦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宣传推广内容,助力壮锦文化传播,以实际行动参与非遗保护,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续活力。(通讯员:梁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