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科教强国,工大何为?人工智能何为?新时代青年何为?”的时代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和质量,提升实践育人的科学化水平,北方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7月中下旬组织开展“智行千里—AI筑梦”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王彦平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师生团队赴长三角地区,循着科技创新与红色足迹,先后走进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高新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及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调研,深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产学研深度互动中探寻技术创新路径,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厚植兴工报国情怀,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
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
学讲话、寻足迹,悟思想、育新人。实践团走进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学习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感悟伟大思想萌发孕育的发展过程,深刻感悟其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汲取奋进的力量。
图为团队追寻领袖足迹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重温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团队走进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在习总书记曾亲身体验并给予指导的AI黑科技体验区,成员们沉浸式感受了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佩戴总书记同款的智能眼镜,其实时翻译、导航与知识解答功能瞬间穿越了语言的边界;目睹轻巧灵敏的无人机精准起降,展示物流与巡检领域的革新图景;在AI钢琴前,通过精密传感器还原的真实触感与多元音色,唤醒了沉睡的艺术记忆。这些生动的“未来场景”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到全球尖端AI成果的应用价值。在集体重温总书记考察视频、聆听其“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的深情嘱托后,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我们要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团队成员赵柏翔在驻足总书记与青年创客畅谈的沙龙区时,感悟尤为深刻。这不仅是技术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将总书记的期许与青年科技报国的担当紧密相连,道出了守护国家技术命脉的使命所在。
图为团队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合影以及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AI黑科技
图为团队在苏州工业园区主题展厅合影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为这片创新热土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团队成员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主题展厅,通过《窗口》、《合作》、《圆融》、《飞翔》四座时代雕塑,深刻体会高新技术园区从“水田洼地”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惊人蝶变。团队成员学习ESG核心概念,深入探究园区ESG产业服务领域和协作网络等先进做法,在一个个生动案例中,深刻领悟“开放创新、圆融共赢”的发展密码,亲身感受了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的实践伟力,为理解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为团队追寻领袖足迹在苏州工业园区展厅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产城融合”经验
科技变革求新知 时代探寻担使命
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业态持续涌现、新应用加快拓展,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北方工业大学顺应时代发展,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探讨,向“新”而行,以“智”致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师生的使命所在。
2025年7月,以“年轻·融合·未来”为主题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人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实践团应邀参会,指导教师王彦平教授作为嘉宾参与对话讨论。王彦平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与竞争格局,强调了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青年人才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王教授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多年深耕的实践经验和突破性进展,其部分成果的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自主安全发展构筑了坚实根基,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图为王彦平教授作为嘉宾参与对话讨论
在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北京图力普联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深入调研硬件技术创新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技术总监王陶演示工业级硬件开发全流程,展现基础理论向产业转化的路径;创始人郭江峰以24年创业经历强调“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作用,并以“无销售团队服务300+客户”实例印证核心技术价值。团队参观可靠性测试与射频实验室,从精密设备中深化“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认知,获赠定制PCB尺体悟精益求精理念。校企双方共探产教融合机制,共育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工程师人才。
图为团队在北京图力普联科技有限公司合影并与公司CEO共商校企合作
在飞生(上海)电子科技TPV智慧商显体验中心,团队近距离体验120英寸8K液晶拼接屏、动态调光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成果,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工业自动化、产业数字化、教育智能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深入探讨“显示技术赋能智慧城市”、“AI与硬件协同创新”等话题,深刻理解“技术驱动发展”的底层逻辑。
图为团队在飞生(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影并与公司总经理共商校企合作
团队走进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沉浸式探访这家以“技术宅拯救世界”为理念的数字创意企业。“TECH OTAKUS SAVE THE WORLD” 的标语醒目亮眼,从《崩坏学园》到《原神》的 IP 宇宙构建历程、全球首款120英寸 8K 游戏渲染屏的视觉震撼、“米游社”社区的用户生态运营,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刻体会到“代码编织世界,创意连接心灵”的产业逻辑。
图为团队在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影并学习公司的产业逻辑
在苏州博海创业微系统有限公司,实践团与企业专家围绕微系统集成、射频技术展开深度交流。从“单点定位与协同定位技术路径”的解析,到“微系统是力学、热学、电子学跨学科平衡”的阐释,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成员们对“技术落地需扎根产业需求”有了直观认知。团队还分享了“挑战杯”北京市特等奖项目 “抗量子身份认证系统”,在于企业专家的探讨中,为项目优化明晰了务实方向。
图为团队在苏州博海创业微系统有限公司合影并与公司董事长共商校企合作与“挑战杯”成果转化路径
在杭州电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感知毫厘 惠及万里”为使命的毫米波雷达企业,实践团实地探访生产车间,完整触摸雷达感知技术从“实验室构想”到“产业落地”的全过程。参与微型智能雷达的设计生产,亲手触发人工智能核心部件芯片烧录成功的绿色信号灯,深刻体会“软件赋予硬件灵魂”的实践意义。
图为团队在杭州电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合影并实地探访生产车间
产学研教融合辟新路 强国筑梦创新育英才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互动,实践团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学研教协同工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分析当今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并结合产学研教融合现状深入探讨校企合作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对话中,团队不仅收获了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素质要求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还收集了校友在实际工作中的反馈意见,以期更好地探索产学研教合作领域的新路径和增长点。
图为团队与校友合影
在调研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团队总结形成了一份系统且详实的调研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和行业现状及行业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学院学生需求与期待,结合对高校产学研教融合方面的优秀案例的分析,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建设性建议。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实践团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探索和成果运用,走进校园、社区等地,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人工智能科普。
图为团队在总结形成调研报告
实践团迅速行动,将“知”转化为“行”,以多元的服务奉献所学、回馈社会。核心成员主动集结,牵头成立了学校首支“大学生讲《大先生》”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他们不仅深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求索精神,更将一路上的科技创新见闻与企业实干故事,精心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案例,融入生动的AI科普宣讲中,分享给更多年轻人,让科学家精神与前沿科技知识同频共振。
图为团队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影
团队走进校园。 面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团队精心设计课程,通过趣味性的程序设计与通用技术启蒙,播种数字思维与算法逻辑的种子,并用亲历的产业案例阐释“掌握核心科技”的时代分量,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科技梦想的火花。
图为团队成员在面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开展AI科普宣讲
团队主动走进石景山区杨庄南里等多个社区,化身“科普使者”,为小朋友们带来妙趣横生的AI科普课堂。成员们耐心讲解、互动演示,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在社区角落播撒科学的种子。
图为团队在社区合影
团队创新探索“AI赋能志愿”的传播新形式。成员们创造性地将杭州电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车间的探访经历,打造为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能雷达制造实录》直播公开课。他们化身线上导播与讲解员,将雷达设计、测试等硬核知识,通过镜头直观呈现给屏幕前的广大公众。持续1.5小时、近2000次点赞、100多次音浪打赏与数百条专业弹幕热评,架起科技与大众的认知桥梁,印证了科技科普的破圈能量,生动演绎了“解决真问题的技术,才是有温度的技术”的落地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AI科普宣讲
图为团队成员在抖音开设《智能雷达制造实录》直播公开课
多线并进的启蒙行动精准对接青少年素养培育,团队以“挑战杯”产业落地案例激励科技报国之志,将企业实践转化为科普资源,实现了“产学研教”闭环育人,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播撒火种,生动践行了知行合一、赓续薪火的时代使命。
铮铮誓言铸党魂 字字铿锵刻初心
走近时代亲历者,走进历史往事中,实践团赴中共一大会址、苏州烈士陵园、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等地,每到一处,都是一次生动的主题党日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汲取前行的力量。
图为团队在中共一大会址合影并参观各个展厅
实践团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通过珍贵的文物、图片、文件、实物等资料,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了解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足迹,感受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走向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他们沿着历史的足迹,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厅,深入了解一大的召开背景、筹备过程以及会议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中溯源思想脉络,在复原的石库门会址中体悟百年前青年先驱的创新担当。
图为团队在苏州烈士陵园合影
在苏州烈士陵园、杭州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凝视着记录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实物史料,尤其关注战时简陋的通信设备。这些设备所代表的技术受制于人的历史困境, 与所行所见的高新技术形成了跨越80年时空的强烈呼应。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团队成员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有了更切肤的体会,也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实践团成员高唱国歌、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革命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深刻认识到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团队成员赵柏翔在留言册上写下“科技报国承遗志,智能筑梦慰英魂”,不仅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更道出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担当。
图为团队在杭州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合影并多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躬行践履结硕果 科技报国写华章
实践的成果是丰硕的,更是对初心的有力印证。实践团核心技术成果《抗量子安全导向的多域标识认证与用户可追踪机制研究》成功晋级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决赛。该项目直面量子时代安全威胁,以创新的格密码架构构建自主身份跨域认证体系,满足NIST后量子标准并获权威认证。此次晋级不仅是对团队前沿密码学原创能力的权威认可,更是其将领袖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践行“把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写照。
项目能级的跃升,深深植根于长三角的前沿实践。团队深入京内外领军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设备认证、毫米波雷达数据安全等新质生产力核心场景开展实地测试,成功验证了系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的高可靠性与强抗量子性能,为技术迭代积累了关键实证数据。项目负责人崔又文表示,团队将带着产业一线对量子安全升级的迫切需求征战国赛,以硬核技术守护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为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底座贡献工大青年的智慧与方案。
图为团队核心技术成果晋级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决赛
团队还深度融入首都治理前沿,依托学校北京城市治理研究基地,团队核心成员赴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开展专项调研。双方围绕“接诉即办”深化改革、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务大数据治理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此次调研的核心成果展示是团队负责人崔又文及其核心成员的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项目,该项目凭借首创联邦学习框架破解数据孤岛、自主研发声学情感识别模型优化响应、融合知识图谱提升决策精准度等三大技术创新,直击政务服务痛点,已申请多项专利及软著。政务部门高度认可其破解跨部门协同低效、诉求响应滞后等问题的实用价值,双方一致同意将其纳入后续合作试点。此次调研以学生创新成果为关键纽带,加速了前沿AI技术向城市治理效能的转化,为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与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团队还将前沿调研成果与“挑战杯”特等奖积极融入首都创新生态,得到了地方认可。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团队核心成员受邀参加石景山区“青春筑梦石景山·创新引领新未来”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大会,见证“石景山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一期”及“首批高校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以“政策扶持+空间保障+服务配套+生态培育”全链条体系为特色,标志着实践团探索的“前沿技术-企业需求-政策支持-人才孵化”协同路径正式落地,为青年学子践行科教兴国使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
图为团队成员在首批高校实习实践基地
团队以青春之智勇攀科技高峰,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国赛舞台与产业一线,在真实场景中淬炼硬核技术、响应领袖“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嘱托,并通过石景山青年人才基地揭牌构建“技术-需求-政策-人才”协同生态,生动诠释了工大青年在“年轻的人工智能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报国担当。
行走中成长,实践中筑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行程覆盖4座城市、近20个实践点,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科技创新一线深化了对“技术落地”的认知,在红色教育基地筑牢了“科技报国”的信念,读懂了“创新”的温度与“担当”的重量。北方工业大学“智行千里—AI筑梦”社会实践团将号召带领更多新时代青年深耕科技沃土, 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持续贡献工大青年的智慧与力量,让青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撰文|赵柏翔
图片|王一畅 韩硕
审核|崔又文 赵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