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夯实“百千万工程”人才基础,激活乡村活力,凝聚青年力量,呼应“百千万工程”综合发展需求。2025年7月12日至18日,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在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夏令营实践活动。开设多元课堂,助力乡村孩子全方位发展,了解新兴事物,拓宽眼界,深入了解家乡非遗,埋下建设家乡的种子。
在出发留洞村之前,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的队员(下文简称为“突击队队员”)通过与留洞村村干部邹瑞琼沟通后了解到:留洞村中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以及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对外界了解不足。这里孩子面临着情感陪伴缺失、教育支持不足和事业局限与成长引导缺失等现实困境。突击队队员由此确定本次夏令营支教目标,尽全力为古竹镇的孩子们带来知识与温暖。
7月9日,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抵达留洞村。当天下午,开展了第一次村委与团队的会议,留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骁竞同志针对团队即将开展的夏令营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细致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兼具指导性与操作性的具体意见,助力开营仪式顺利开展。
图为留洞村第一书记朱晓竞同志发言
多元课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课堂的共同推出。
7月13日,夏令营开设了快乐书法启蒙课,叶子老师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书法的五大书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从握笔开始教起,如何用力、适量地蘸墨、从右手边写起…… 小朋友们笨拙却真挚地拿起笔尝试写下一个个字,墨色在纸上晕开,一笔一划里藏着慢慢来的勇气,也藏着传统文化里最温柔的力量。
7月14日,七号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节竹编扇课。竹编是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七号老师带小朋友们学习竹编历史,分步骤地给大家示范如何编织,小朋友们也尝试着将竹丝交错。竹编扇的意义就是指尖触碰丝竹时,对“挑一压一”的耐心,是遇到卡顿不放弃时,悄悄攒齐的坚持,更是体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图为展示竹编扇的小朋友们
7月15日的AI梦想课则为孩子们打开现代科技之窗。家仪老师先讲解AI的概念及生活应用,再展示用AI生成的“未来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图像——这些基于开营时孩子们写下的梦想生成的画面,既点亮了梦想轮廓,也坚定了他们实现梦想的信念。
图为叶馨小朋友与未来的自己的合影
支教的核心从来不是“教什么”,而是“让孩子相信什么”——相信自己的文化有力量,相信自己能拥抱新变化。当AI生成的星空里有竹编的星星,当书法写的“梦”字旁边有孩子画的机器人,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对“乡村振兴需要传统根基,也需要现代视野”的最好诠释。而那些在传统里扎根、在现代里生长的瞬间,会成为孩子们心里最珍贵的“成长养分”。
多元课堂:体育和美育的“混搭”。
7月13日,小麦老师的课程兼顾室内与室外:室内环节通过性教育、心理教育及防溺水知识科普,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室外运动时,孩子们谨记课堂要求,在遵守规则、避免受伤的前提下锻炼身体,增进友谊。
图为小朋友们开心地跳绳
7月14日,小曾老师的美育课以“探寻家乡旋律,领略中西音乐”为主题,让《东江水路歌》的乡土韵律、《但愿人长久》的古典温柔与长笛短笛的悠扬音色在教室交织。这堂课让孩子们明白,音乐能连接土地与故乡,能跨越古今山海,更能托起梦想。
体育与美育的并行,成为滋养孩子们身心的“养分”,不仅让“美”变得可触可感,更种下了“全面成长”的种子。
多元课堂亦是大学生与乡村的温暖对话。
对突击队的14名大学生队员而言,此次实践意义非凡:怀揣教师梦的队员获得了讲台实战经验;为设计多元课程,他们在陌生领域探索学习,收获新知;近距离接触乡村后,他们对城乡教育差距有了直观认知,深化了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而孩子们在“留洞日记本”里的暖心留言等积极反馈,更让队员们感受到强烈的价值感,坚定了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的信念。
对于留洞村来说,本次夏令营活动是一个补充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的重要途经:夏令营艺术、科普等课程可填补一部分教育空白,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形式;支教小老师们为乡村小朋友们搭建外界的桥梁,不仅给小朋友们带来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兴趣潜能,获得情感陪伴与认知启发;也通过记录乡村故事(推文、视频)等方式,让乡村被更多人看见,为公益帮扶、文化传播埋下了伏笔。
叩响乡村儿童心门:点亮孩童成长路。
突击队队员以“大朋友”的身份陪伴孩子,通过聊天、游戏、共同活动等,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接纳。突击队队员善用更活泼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甚至让一些原本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主动提问、参与课堂。
这种平等的情感互动能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例如,有孩子会主动分享心事,甚至模仿突击队队员的积极态度,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突击队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走出家乡,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就是“走出去看世界”最鲜活的例子,他们的到来让孩子看到“通过学习改变处境”的可能性。突击队队员的成长经历、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帮孩子建立对未来的想象——比如“原来可以通过读书去学喜欢的专业”“家乡也能通过努力变得更好”,这种目标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支教不仅是“送知识”,更是“送温暖、树信心、播希望”——它或许不能彻底解决乡村孩子的困境,却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乎自己”“未来有更多可能”,这种力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愿意成为孩子们的一缕“光,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结语:留光筑梦,洞见星光。
夏令营在7月18日落下帷幕。结营仪式上,小朋友们展示出他们的作品,用书法作品拼凑出“东江水路歌”的歌词,用歌声唱响对未来的憧憬。这场为期七天的夏令营活动,不仅为留洞村的小朋友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更在青年学子与广袤乡村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随着“三下乡”活动一次次把知识和活力带到乡村,“百千万工程”持续为基层注入资源,这片被东江水滋养的土地上,教育正像一粒种子,在青年与乡村的联结中扎根、发芽,未来定会结出乡村振兴的饱满果实,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也将书写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图为留洞村暑期夏令营结营仪式合影
撰文 | 曾靖童
图片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
一审 | 麦江辉
二审 | 林诗杭
三审 | 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