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青岛大学“云碳e联”实践团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2025-08-19 11:11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科教在线8月19日讯(通讯员 孙伟栋、王佳彤、惠玺羽、王欣然、梁雅静、韩心愿、向佳丽、郭培宇、袁艺洋、孟甜甜、鲁承昊、董新蕾、于成群、谢雨蒙、王海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精神,青岛大学“云碳e联”实践团入选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专项实践团队,力求推动气象防灾科普工作走深走实,以实际行动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图为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指导。梁雅静供图

在活动前,指导老师面向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要求,对实践团成员进行培训指导,指出气象宣传工作要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以气象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团得到山东气象学会、江苏气象学会、相关学院等大力支持,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相关专业老师、同学为实践团提供专业咨询。

图为团队成员在扬州市调研学习。王佳彤供图

自2025年7月志愿宣讲启动以来,实践团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题,将气象科普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落实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五个一”科普创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网络宣传优势,精心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内容。

(一)聚焦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调研。韩心愿供图

实践团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高校、城乡社区、“两新”组织、党政机关等地展开细致调研,充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情况,结合团队成员专业能力,创新应用"调研+宣讲"双轮驱动模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活动。团队历时两个月收集青岛市、临沂市、淄博市、南京市、扬州市、武汉市等三省十余个城市调研数据,深入博物馆、纪念馆、中小学、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乡镇开展深入调研与系统学习,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000余份,形成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调研报告,并精准对接打造宣讲清单,开展主题宣讲10余场,宣传各种气象灾害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宣讲《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调研。向佳丽供图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系列专栏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科普宣讲。王欣然供图

团队着力构建气象知识多媒体传播生态,采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运行模式。线下深入青岛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临沂市第九实验小学等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宣扬生态文化和综合减灾理念,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和应急能力。线上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专栏,微信公众号连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系列推文14期,以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不同气象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力求推进气象科技资源成果共享,增强气象服务科普供给能力,产出高质量科普宣传教育作品,展示气象现代化生动实践,实现"宣讲一次、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打造精品线上宣传品牌。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科普宣讲。韩心愿供图

实践团通过生动方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听得懂”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用得来”气象新技术新产品,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语言播种知识,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志愿服务,只为加固“最后一公里”的生命堤防。团队成员在气象防灾减灾志愿宣传中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作出贡献,为提升公众防灾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是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的活动,该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精神,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有关部署,引导高等学校青年师生志愿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青岛大学“云碳e联”实践团:孙伟栋 王佳彤 惠玺羽 王欣然 梁雅静 韩心愿 向佳丽 郭培宇 袁艺洋 孟甜甜 鲁承昊 董新蕾 于成群 谢雨蒙 王海颖

指导老师:赵凯 牟子元 程漫漫 岳鹏飞

团队入选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的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12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