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三下乡:探寻畲村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共生路

2025-08-15 18:50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开篇:闽东大地奏响时代新章

盛夏,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实践队奔赴宁德市霞浦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开展全方位深度调研,涵盖文化传承、政策落实及青年创新等关键领域。在带队教师杜泽宇的引领下,实践队以 “文化保护 — 产业发展 — 基层治理” 为调研脉络,足迹遍布霞浦县多个乡镇村落,力求记录畲族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解锁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密码。

半月里村——古韵新辉,文化铸魂

在霞浦县溪南镇,实践队踏入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半月里村。这座因形似弯月得名的畲族古村,已华丽蝶变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背后离不开雷其松家庭长达26年矢志不渝的坚守。自1999年起,雷其松与妻子雷华香不辞辛劳,穿梭于闽浙两省,四处搜罗畲族银饰、古族谱、农耕器具等珍贵文物,数量多达1600余件。即便生活艰难,他们对文化保护的热忱从未冷却。

图为在雷其松先生向实践队员讲解畲族民间博物馆展品。沈亮利 杨正轩 供图

在半月里畲族民间博物馆中,雷其松深情地向实践队介绍:“每件文物都承载着畲族族群厚重的历史,像这套清代银头饰,其上的凤凰纹样,寄托着畲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雷其松家庭因在文化传承与家风建设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认可,更彰显了文化保护对于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

在雷其松的推动下,半月里村先后成功申报了畲族婚俗、民歌等7非遗项目。村里还通过举办 “三月三” 歌会、牛家拳展演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队队员参观后,兴致勃勃地跟着雷华香学唱畲歌,悠扬的旋律在古宅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图为实践队员沈亮利向雷华香女士学唱畲歌。沈亮利 杨正轩 供图

基层治理的“畲族智慧”:雷丽丽书记的创新实践

与半月里村书记雷丽丽交流时,实践队发现了基层治理的有效策略。一是文化融合,以红色文化为灵魂、民族文化为主体,挖掘畲族文化中的奋斗、团结故事,通过诗歌会、丰收节等活动,促进畲汉民族交融;二是基建升级,完成道路硬化,建成游客服务中心,2025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 万元,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青年返乡,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畲族文化,吸引青年投身文创设计,年轻传承人示范带动非遗传承,为村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五是两岸交流,举办海峡两岸篮球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以文化为桥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认同。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雷丽丽书记的合照。沈亮利 杨正轩 供图

深入村民访谈,洞察文化传承与发展诉求

为了更深入了解半月里村文化传承及村庄发展情况,实践队队员们分成小组,穿梭在古村街巷,走进村民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展开交流。在访谈雷阿公时,他回忆起小时候参与畲族婚俗的热闹场景,感慨现在虽然很多仪式简化了,但年轻一代仍会积极参与,“这里的孩子都知道这些习俗,‘三月三’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村里可热闹了,这传统不能丢。”谈及文化传承,不少村民表示,村里的非遗项目不仅是文化象征,还带动了游客,增加了收入,希望能有更多培训机会,让更多人掌握传统技艺。

在关于村庄发展的讨论中,有村民提出,希望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如增设停车场、改善民宿卫生条件等;还有村民建议,利用短视频平台加大对半月里村的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表示,希望村里能提供更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年轻人将畲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开发更多文创产品。实践队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这些来自村民的声音,为理解半月里村发展提供了宝贵一手资料。

易地搬迁政策成就民族团结

东山村的蜕变堪称政策落地与民族团结的生动样本。这座曾因“茅草房遍地”闻名的贫困村,自1998年启动易地搬迁,在“集中安置”理念的精准指引下,顺利完成整村搬迁,人口从最初500余人增至1610 人。到202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村庄还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诸多荣誉。

实践队在东山村“幸福之路展示馆”看到,生态治理方面,东山村成果斐然,村民主动轮流担任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就连污水处理设施的井盖,都绘有畲族凤凰纹样,细节处尽显民族文化与政策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市2025年启动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东山村成为首批试点村之一。7 名专业职业经理人带着先进管理理念入驻,为村庄资源盘活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践队队长林子烨感慨:“政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的强大力量。”

尾声:乡土与青春的深情对话

历经两周深入调研,实践队足迹踏遍霞浦多个村落,深切见证文化传承凝聚民族认同、政策落地改变乡村面貌、青年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正如杜泽宇老师总结:“民族团结并非遥不可及,它体现在畲族人民教唱的山歌里,体现在村民劳作的身影里,体现在短视频中年轻人对传统的创新演绎里。”

此外,实践队开展村民访谈活动,围绕畲族村村民对畲族文化的认知、传承情况、村内大学生返乡意愿及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交流。通过与村民深入沟通,实践队感受到村民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村庄未来的殷切期望,这些信息为全面认识东山村发展提供了更丰富视角。

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详细报告,为霞浦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与思路,用实际行动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5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