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赴三师图木舒克五十三团一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杨子仪)雨后初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精神饱满地走进三师图木舒克五十三团一小的校门,开启了新一天的推普助教工作。教室里,老师们早已整齐就座,等待着今天的课程。成员们一进教室,便开始了对前一天学习内容的复习与检测,耐心地纠正老师们的发音,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图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为五十三团一小教师进行一对一纠音训练 杨子仪供图
分层教学·寓教于乐
在初级班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击鼓传花”游戏正在热烈进行。鼓声咚咚,花球在老师们手中快速传递,鼓声停下的瞬间,拿到花的老师需要准确读出大屏幕上的单音节字或双音节词。欢声笑语中,老师们不仅锻炼了反应能力,也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了普通话发音。一位老师笑着说:“这个游戏太有趣了,以前读不准的字词,现在越练越熟练了!”
图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于图木舒克市五十三团一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杨子仪供图
与此同时,进阶班的课堂则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学员们正在学习朗读短文第五篇——《大匠无名》。实践团的成员不仅指导老师们如何把握语调、节奏和情感,还深入解析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述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教师们感慨道:“以前朗读只是机械地念字,现在学会了如何用声音传递情感,普通话真的‘活’起来了!”
文化润心·传承非遗
下午的课程是备受期待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在扎染工作坊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跟随扎染视频的示范,将白布浸湿、折叠、捆扎、浸染,不一会儿,一幅幅蓝白相间、花纹独特的扎染作品便跃然眼前。一位老师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美!以后我也要教给我的学生们。”
图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课 杨子仪供图
隔壁教室的五色丝线编织课同样热闹非凡。五色丝线在指尖穿梭,老师们认真学习编织中国结、手链等传统饰品。五色丝线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更寄托了民族团结的美好寓意。
历经蜕变·收获成长
图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成员为教师赠予手作礼物 杨子仪供图
经过几天的培训,老师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从最初的发音生涩、语调不准,到现在能够流利朗读、自信表达,他们的进步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倍感欣慰。
天色渐晚,实践团成员与五十三团的老师们依依惜别。实践时间虽短,但推普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未来,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践团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