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地方频道 > 正文 分享

重庆渝中:解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程式

2024-06-21 10:36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多年来,渝中区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内涵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渝中教育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在队伍建设、素质教育、数字化改革等方面提档升级,答好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系列“方程式”。

扩增量+优存量+借空间=家门口好学校

初夏,走进马家堡小学新校区,改扩建工程一期进展顺利顺利,主教学楼,开放式图书馆、500人报告厅、校史馆等校园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重庆市求精中学校河运路校区项目,新教学楼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施工当中……寸土寸金的渝中,每一项工程的启动都实属不易。 ▲提档升级的学校阅览室。

本着全区“一盘棋”的思路,渝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规划先行,在优化校点布局上下功夫,为学校建设腾挪空间。渝中编制实施《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建立校点布局与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规划落地后新增中小学教育用地358亩。

在项目建设方面,全区上下齐心,区规资局、区住建委、区发改委等部门纷纷为教育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15.48亿元,推进17个新建、改扩建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优质学位2380个。

针对渝中母城成熟区域多的特点,渝中采取“对内挖潜+向外拓展”的方式,最大效度优化内部空间。近三年投入1.3亿元,用于智慧教室创设、“班班通”设备改造等提档升级项目39个。与17个部门、社会组织、街道签订共建共享、租借协议,有效利用体育场馆、社区运动公园等资源。目前,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三个面积”实现“项项达标、校校达标”,家门口“上好学”成为现实。

区域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跑出扩优提质加速度

6月19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与渝中区教委正式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共同打造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示范区这一战略目标,在专家库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人才队伍培养、评价产品合作研发、成果运用等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这是渝中教育借力高端平台资源,谋划战略布局迈出新的一步。

▲重庆渝中教委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据了解,围绕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治理等方面,渝中先后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西南大学、市教育评估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与浙江杭州、山东潍坊、四川成都等12个区域、125所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持续深化合作交流与协同发展。

向外搭建平台资源的同时,渝中更多地是向内提质。近年来,渝中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组建1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党建共促、发展共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形成“资源整合促优质、项目实施促紧密、捆绑评估促均衡”的集团化办学路径。目前,集团化办学进入2.0模式,对33所集团成员校实施“一体化管理型”“深度合作型”“指导帮扶型”分类管理,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促进集团内资源科学统筹、有序流动、均衡配置。

名师引领+研训赋能>N个头雁效应

有大楼更要有“大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变量”,渝中从名师引领,搭建平台,健全培养体系着手,打造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师德为先,渝中建立师德师风培育涵养、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全链条机制,近五年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等先进典型17人次,获评全国、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典型案例4个。 ▲线上教师培训会。

以名师“1”为引领,研训为手段,不断壮大名优队伍,产生“N”个示范效应。全区持续实施了“三名工程”“群鹰、奋飞、领航”“十百千”等人才培育计划,建成区级及以上“名校长”工作室7个、“名师”工作室36个、“名班主任”工作室7个,建立健全“专项奖励+岗位激励”机制,以“头雁”效应引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提升。

通过健全培训体系,强化研训赋能,渝中进一步放大“头雁”效应。渝中建立“国家—市级—区级—集团—校本研修”五级培训机制,打造“集智备课”“共生课堂”新范式,获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实践创新典型案例。近三年立项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63项,组织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现场比赛获一等奖近100个,保持全市领先。

思政铸魂+五育并举=∞激活学生无限潜能

6月4日,渝中区南纪门街道举办纪念重庆大轰炸“六五”惨案83周年暨“行走的思政课”国防教育主题活动,来自精一民族小学的30余名学生,走进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缅怀历史,传承先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师生瞻仰周公馆。

类似这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已成为渝中中小学的常态。近年来,渝中做实做靓“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精选区内革命历史文物、实践教育基地50余处,挖掘串联10条精华研学路线,绘制全域思政研学地图,卷入全区45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全覆盖参与。

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渝中实施思政铸魂“大课堂建设”“大师资培育”“大平台打造”三大工程,深化“一校一品”德育品牌建设,培育创建市级德育品牌18个,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市级优秀案例10篇。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向下扎根”。渝中制定《渝中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水平保持全市前列。近两年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60节、市级精品课144节,保持全市前列。

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全区以生为本,五育并举。加强体教融合,建成全国、全市体育特色学校、传统运动项目学校24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保持在50%以上。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建成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所、市级学生艺术团15个,获评全国新时代美育突出贡献奖、重庆市美育改革实验区。构建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成功创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数字化牵引+多点突围=实现区域高位均衡

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上课铃声响起后,学生头戴VR眼镜,沉浸式学习古诗词鉴赏《苏幕遮 碧云天》;在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校,学校探索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课堂学习推进新方式“任务情境+学习活动”,建构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模式……

从不断优化“1个平台+N个共性应用+X个共性应用”的数字基座,到中小学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实现“校校覆盖、校校参与”,一场场教育变革正助力渝中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创客实验室。

据统计,目前渝中区已建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2所、国家课程资源开发试点校1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16所、区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校38所,充分发挥数字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

来自各个学校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正是渝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迈入深水区的最好见证。一直以来,渝中坚持高标推动,不断提升内涵发展塑造力。

以教育改革为牵引,渝中聚焦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先行先试,近三年创建国家级、市级试点示范区11个,立项国家级、市级试点项目34个,经验做法获全国性肯定评价28次,在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等会议上交流推广30余次。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办学品牌,更多具有标志性的教育改革成果,正从渝中走向全国。(文:童燕)


1092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