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校园看点 > 正文 分享

把握德育“三字经”,融汇家校“三方力”

2023-05-26 09:44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沈思倩,镇海中学南浔分校语文教师、班主任。从教16年以来,她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她以真诚和智慧,成为家长信赖的班主任。

她本着“开拓创新”的宗旨投入教研工作,论文曾屡次刊登国家核心期刊,课堂教学获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曾获省、市一等奖;班主任活动中,所撰写的论文、征文、案例等多次获市、区级一等奖;个人获省初中语文竞赛优秀教练员、湖州市“我最喜爱的老师”、湖州市教坛新秀、南浔区“最美教师”、南浔区教坛新秀、南浔教育奖、南浔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

一、“真、新、勇”凝心聚力创自主管理

一个具有现代感的班主任是能走进学生内心,是能创新德育方法,更是能心有所向勇敢前行的。

“守真”,是班主任以身作则传递这份“真诚”。她把学生的小事当成重要的事,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处理,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引导,去激发学生自发改变、进步。真心爱学生了解每个学生饭量,谁不爱吃素,谁不爱吃荤;睡午觉谁会流口水,谁不容易睡着;谁容易过敏......在她的真心陪伴下,班集体形成了“抱诚守真”的良好风气。她的学生们会针对近期出现问题,自主制定整改措施,在制定、实施、完善过程中,任何一位参与班委、学生都学着她的模样,不带一份私心,只为集体利益,可谓是真心换得浓情来。她让学生们感受到抱诚守真的魅力,她成为了那一枚凝聚班级向心力的快捷键。

“创新”,是班主任不断学习、更新德育方法。初中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她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适应、早恋、自信减弱等问题,使绝大部分学生有自信地参与班集体活动中来。情感上,她以朋友式的心理教学疏解学生情绪,以秘密交换为心理教学的主要方式。遇到异性相处问题,她从不轻易判定为“早恋”,而是一起探讨怎样的相处方式是对这个阶段的自己最合适、最有益的。“新”的管理方式,给予每一位孩子自由的空气,每一种问题在萌芽状态都被理解,这样的方式避免矛盾激化,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最好的途径。

“践勇”,是班主任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诠释真正的勇。当她班里一位原与社会青年交往密切的同学想回归班级却接到挨揍通知时,她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及人身安全,及时与其父母联系。她摸排到社会青年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后,经过几天的交谈化解矛盾。她抓住教育的契机,教育班级学生,学习能给予我们处理问题的智慧和勇气。勇,勇于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勇于分辨身边善恶、勇于解决各种困难和承担人生责任;勇,勇于开拓自己的潜能,勇于为自己创造压力转为动力。作为班主任的她,以自身魅力在班级团队建设中彰显的作用是高效的,可谓是一花独放引春来。

二、“知、想、行”三好榜样寻自我价值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德育工作者,主动走近学生,使其“知好”、“想好”、“行好”。

“知好”,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她会和学生们一起细化各项规则,她会依据每月素质分考评把身边的“小明星”作为案例渗透到教学中来,旨在告知学生什么是好。她每周整合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习惯养成、礼节礼貌、校班工作、勤奋好学等,并告知学生侧重于关注自身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上的改变。校级评奖、班委组成,她不会把名额全留给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把评选规则个性化,让每个不同的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一个怎样的好孩子,也坚信自己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想好”,就是调动内驱力。她为孩子们种下梦想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她利用“门坎效应”让学生达成简单的目标,有了成功体验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一起制定下一个目标;她构建多维评价体系,肯定学生们的各种闪光点,让善良、进步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行好”,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实现自身价值。她的班级有一位女生,性格内向、同学关系紧张、成绩不理想。当班里学生们都能“知好”,当这位女孩子“想好”时,以班内主题探讨的形式,让这位女生看到同学们对她客观的评价;这位女孩才敢打开心扉,付出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了卫生检查人员,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这位女生拥有两三好友,笑容也不时挂在她的脸上。沈老师的方法在实践中颇有成效,班级孩子都成为有班级荣誉感、有担当的好学生。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发掘者和创造者,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成为“三好学生”。

三、“情、频、通”共心共力结家校盟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格力量凝聚民心”,“双减”背景下那么班主任要凝聚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的家长。

共情”,她强调对家长以理解、尊重的姿态,以真情结盟,这关系好比是以爱结盟的盟友。班主任工作的路上,她一路耕耘,收获愈来愈坚定的信念、愈来愈丰满的真情。家长和班主任的纽带是学生,在促进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基层中学班主任,她始终坚持以一份“真情”赢得家长朋友的信任:用无声陪伴和理性探讨代替无效的争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导亲子间的换位思考......2019届学生钱某满口粗话且总爱自残。她尝试与其父亲沟通但被拒绝。她在日常生活中以摸摸学生脑袋、整整他们的衣衫这类小举动打动了钱某父亲,了解原因后,她引导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关系,帮助这组离异家庭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新的相处模式。

“共频”,即同步频率,指班主任与家长心灵、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同步,事事能默契。为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她每个学年阶梯式开展家校共频主题活动,如初一在班集体内对学生开展“小升初衔接”主题课程的同时,对家长开展“家有初中生,改变从您开始”的家长会;初三时在校开展“乐学更高效”的主题活动,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主题沙龙。这些共频活动使得学生在家在校受到的指导和陪伴更为高效、和谐,满足了学生归属需求和爱的需求。

“共通”要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她积极收集信息,掌握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等,便于分析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帮助家长理清孩子成长中的困扰,达成高效“共通”。面对对孩子学业失去信心的家长,她及时分析孩子在学业以外的优点,也把学生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面对对自己孩子指导过于严苛的家长,要劝他们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也及时分析学生擅长与薄弱的学科,高效进行家庭教育。与家长沟通,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切不可高高在上,一旦老师与家长成了朋友,家长就会成为老师们的朋友,互通有无,互助合作。

幸福是一种心态,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让孩子们和我们一起追求幸福。有追求,本身就是幸福。


0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