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专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做法,为办好社会主义特色的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作出整体部署。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安庆市迎江区自始至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迎江区关于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挂牌成立区、校两级思政工作室。2022年3月,迎江区思政工作室基层示范点落户华中路第三小学,这也是安庆市首个思政工作室在迎江区揭牌。
建于1966年的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三小学东傍新河景观带,北邻莲湖公园,毗邻安庆长江大桥,占地面积为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980平方米,现有17个教学班、41名教师和759名学生。学校即将搬迁到离原址100米的新校区(新校区拟命名为“安庆市延乔小学”,是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标准小学,计划2023年秋季投入使用)。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育人理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顶层设计、队伍建设、工作阵地、特色活动”四个方面认真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探索“4+X”思政工作新模式,统筹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构建一个工作格局,加强学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
作为落实迎江区教体局党委“书记项目”“党建1+,思政育人”和挂牌“迎江区思政工作室”的基层示范点学校,华中路第三小学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聚焦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格局”,不断加强和改进顶层设计,着力提升思政工作“广度”。
一是三级联动强化支部统筹。根据迎江区思政工作室成员安排,学校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其他支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教导处、教研室、德育处和办公室负责人、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既承担学校层面思政工作的统筹安排,也担负区级思政活动的组织开展,有效构建“学校党支部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打破了单枪匹马或各自为营的教学现象,形成了整合资源并形成合力育人的共同体。
二是带头引领强化主题驱动。学校党支部书记作为学校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积极扮演“思政课首席教师”角色,围绕党的政治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内容,每学期带头为教师和学生上好思政大课不少于1次,此外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好学校办学的政治关方向关。
三是定期调度强化日常管理。华中路第三小学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纳入学校重要议程和年度计划,打造具备“有场地、有标牌、有制度、有专人管理、有相关设备器材(电脑、电子白板、电子屏等方便理论宣讲和教育教学)、有活动记录”“六有”标准的思政工作室,制定学校思政工作室建设管理制度和任务职责,拟定思政课建设自评考核指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二、组建两支教师队伍,优化多元综合思政师资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要的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使命担当,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主动作为,学校把提高育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思政工作突破口来抓,在充分发挥本校教师自身优势基础上,积极发展校外兼职思政教师,有效构建多元化和综合型的思政工作师资结构。
一是有效依托本校师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及学校支委班子带头参与,组建了以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等为主体,全员参与的思政课教师累计共29人,其中原学校大队辅导员胡莹老师系省“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除思政课专职教师外,班子成员带头走进课堂——“书记带头讲思政”,推动以思政课为主,各学科渗透的思政工作格局。学校要求其他学科教师主动扮演好思政课兼职教师角色,在日常教学、少先队活动和班级管理中适时渗透思政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为博采众长,提升思政水平,学校还积极开辟校外“红色教育资源”作为思政师资的有力补充,将劳模、老红军、老专家、退休老干部以及各行各业模范代表等社会力量,定期邀请其作为校外思政兼职教师,走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思政育人成效。
三是严格把好准入关口。学校在选聘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环节上,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严防政治不达标、师德不合格的老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目前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当中党员教师为12人。此外学校还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强化对思政老师的培养与选拔,将老师培养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纪律严、人格正的好老师,通过传道授业、人格感染、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挺立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主心骨。此外学校还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奖评优、培养培训的依据。
三、打造三个工作阵地,紧紧把握思政育人关键环节
学校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阵地,紧紧把握思政育人关键环节,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创新融合思政教育模式,打造思政课教育共同体。
一是强化校园阵地,树好思政教育“风向标”。学校将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教育三大主题引入课堂,立足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观看视频、编排红色课本剧等方式,先后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讲故事比赛、“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创编“觉醒年代小报”、“童眼看两会”、观看“天宫课堂”等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关注国家大事。
二是聚焦家庭阵地,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学校积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依托家长委员会先后开展“故事妈妈进课堂”“ 阳光护航 花季有你”家长志愿者服务培训等家校共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争做学生思政教育的践行者、引领者。同时立足线上线下家访活动,着力开展“一对一思政”,准确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思想、生活状况,在细心讲解“双减”、幼小衔接等政策的同时,全面传输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让思政教育内涵在万家灯火中开花结果。
三是突出社会阵地,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学校积极利用本市本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资源开辟思政教育校外阵地,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开展到陈延年雕像缅怀烈士、邀请安庆博物馆到校宣讲安庆党史、到黄镇纪念馆参观安庆革命历史文物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行走”中了解革命历史和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党史和本地区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根据社区群众需求,学校党支部还和全人社工联手打造了区级党建品牌项目“放心1+”课后服务基地,从工作日“5+2”延伸至“假期托管志愿服务”,安排思政教师服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个性化项目更多样,服务更贴心,赢得社会、家长的赞誉。
四、开展四项特色活动,有效构建校园思政文化体系
学校在常态化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以“体验思政、德心融合”为主旨,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特色,深入推进思政特色项目,连读多年举办全员参与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校园吉尼斯、职业体验、校园童谣节四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思政工作载体,助推育人实效提升。
一是开展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学校自2008年开始连续14年举办以弘扬互助互爱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主旨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以跳蚤市场形式让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文具以及手工作品等进行爱心义卖,并评选“最佳海报”奖、“最佳摊点”奖、“最佳导购员”和“最佳营业员”。所得善款全部用于学校捐助沐阳之家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起点自闭症儿童学校、安庆福利院等机构,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之心。
二是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自2014年以来连续8年举办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校园吉尼斯活动(比如2017年主题为“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2022年主题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通过在各个学科设置包括“古诗大王、心有灵犀、小小速算王、简笔画大师、跳绳能手”等个性化的挑战项目,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发现自我意识,更好展现个性特色,获得健康成长。
三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自2012年以来连续9年举办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为主旨的职业体验活动,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体验参观、技能实践体验、自理能力比赛等不同类型的职业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积极体验环卫工、面点师、园艺师、交警、消防员、教师等不同职业,在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尊重劳动者,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深受学生喜欢和家长肯定。
四是开展校园童谣节活动。自2016年开始连续6年举办以传唱红色经典童谣和革命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童谣节活动,比如2021年主题为“红领巾心向党 喜迎建党100周年”,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围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星闪闪》《童心向党》《我喜欢红色》等红色主题进行演唱或朗诵,进一步坚定孩子们不忘历史、展望未来、担负使命的信念和决心。
五、推出“X”工作套餐,不断创新拓宽思政育人路径
除了立足“顶层设计、队伍建设、工作阵地、特色活动”四个方面抓实抓细思想政治工作外,学校还围绕榜样引领、主题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不定期推出基于思政育人的工作套餐,不断创新拓宽思政育人路径。
一是积极树立师生道德典型。学校通过定期开展“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教书育人楷模”“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让优秀党员的爱党精神引领人,让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鼓舞人,引领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通过红领巾争章、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文明班级、优秀班干、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评比等,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二是抓住节点策划主题活动。紧扣关键的时间节点及时策划和开展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活动。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先后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小学生讲党史”等主题活动,引导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组织全体学生收看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直播视频,并将其作为开学第一课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季(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开展“奥运精神伴我成长”活动,设立冬奥主题打卡墙,组织学生“冰墩墩、雪容融”合影。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开展“童眼看两会”系列活动,向学生介绍“两会”知识,引导学生起草建议提案,从小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夯实思政课堂。在三次“天宫课堂”开课时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直播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打造多形式的宣传载体。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设“迎江区思政工作室”专栏,将学校开展的特色思政教育活动、示范课堂、优秀案例等教研资源分享给全区中小学,同时定期转发或发布上级关于思政教育的相关论述、本区其他学校思政教育活动的特色亮点活动,促进全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成果共享,目前累计发布思政专题信息40余条。此外还将拍摄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主题的红色课本剧,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积极转发推介,持续展示和不断彰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此外学校还多次主动对接相关媒体,积极做好思政工作对外宣传,目前在“学习强国”发布信息14篇,省级以上媒体刊发27篇。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迎江区,已经形成了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华中路第三小学还将继续位办好思政一体化课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