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在线8月12日讯(通讯员 芦天伊) 秉持“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的主题,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社会实践主团队于暑期来到黄河之畔的陕西省运城市进行考察调研,旨在了解当地旅游发展状况,文旅融合情况,并基于此探索创新性的文化推广路径以及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途径。
团队紧密围绕“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主题,选取了佛教以及爱情文化圣地普救寺作为考察点之一,希望在实践中了解黄河文化,在推广宣传中讲好黄河故事。
探实景,共赏《西厢》情事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禅院,但其所以声名鹊起,却主要归功于《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二人情丝牵绊,克服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一段佳话。
团队此前通过查阅资料,主要了解到的是《西厢记》在普救寺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前来,意在从参观经历和与专业讲解人员的沟通当中体会《西厢记》在普救寺中是如何被诠释的,《西厢记》是如何发挥其宣传推广作用的,以及《西厢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进入普救寺正门,为一段高耸陡峭的石梯,团队拾级而上,依据大钟楼→莺莺塔→西轩→莺莺小道→普救蟾声→大雄宝殿→梨花深院→罗汉堂等佛教殿堂的路径参观考察。实践团队注意到,《西厢记》与普救寺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名称上,如“莺莺塔”“西轩”“梨花深院”等;其次,相关院落和房屋内塑有张生、崔莺莺等人的蜡像,比如西轩内塑有西轩,张生与莺莺共同读书的场景。当地专业讲解人员主要以这些蜡像为线索为游客讲述《西厢记》的故事。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参观考察,对于《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也为二人的坎坷经历和美好结局而动容,但对于《西厢记》传递出了怎样的文化观念,普救寺呈现了怎样的历史宗教特质仍然存疑。
图为团队成员在莺莺塔前回廊下与当地讲解员进行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乔健淞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梨花深院参观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乔健淞 供图。
听蟾鸣,同赞佛塔回音
莺莺塔是国内罕见的回音建筑之一,该塔构造奇特,每一层塔檐均可以反射回声,重重相叠就形成了类似蟾鸣的声音,同学们纷纷来到塔下体验,也就此交流讨论了声音的形成与传播等问题。据了解,莺莺塔是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团队认为,景区很好地利用了该建筑构造的特殊性,开发了与游客互动性强的“普救蟾声”景观,对于景区的宣传推广来说是很有助益的。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普救蟾声”。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乔健淞 供图。
探新路,共话景区发展
据了解,普救寺对于景区的创收与文化的传播推广工作持续做出努力,其中游客反响最好,最富有成效的几次活动是“爱情文化节”“大型行浸式夜游体验剧《梦境·西厢记》”等,队员们对这些活动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种方式丰富了游客的游览方式,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
参观考察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普救寺文化传播路径的特殊性,团队老师与成员在当地围绕景区的建设与文化传播机制、文化推广路径开展了热烈讨论。团队关注到了普救寺主要以《西厢记》历史名剧中所载的爱情故事为宣传推广的重心,并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同时,团队也对此提出一些疑问,比如当景区以爱情故事为宣传推广的主要阵地时,是否相对地弱化了其所蕴涵的历史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的丰富性;景区着重展示“爱情故事”的同时,是否考虑到了人们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部分成员认为,普救寺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其景区开发把重心全部放在《西厢记》“故事发生地”这一定位上,而大雄宝殿作为千年的佛教文化瑰宝,同样应该得到较为全面的呈现。同时,队员们注意到景区文创产业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希望普救寺可以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影响力。
黄河文化在赓续绵延中不断与各种文明交互共融,凸显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普救寺作为黄河之畔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历史遗产,不仅应利用好《西厢记》这一历史名剧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将张生与崔莺莺这段爱情佳话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广泛传播,也应担负起历史宗教文化传播的责任,给游客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团队也将在后续的调研总结中着力探索景区全面化多元化发展路径,为文化传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陕西师范大学学生乔健淞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