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当前位置:科教在线 > 教育风采 > 正文 分享

走进十堰放马坪,寻觅三线建设精神

2023-08-11 00:04 来源:科教在线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十堰依托着着二汽,从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放马坪人和二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同用汗水浇铸出了艰苦创业的三线建设精神。为了更好地了解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623日,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忆·裕农”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十堰放马坪开展调研活动。

放马坪的由来

实践队员们走进放马坪,便看见小巷的墙壁上刻着一幅幅壁画,它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河流里,高昂头颅,任凭风雨侵袭;又时而微微的弯下腰,向路过的旅客讲诉着放马坪幼时的记忆。

在一面被时光细细漂洗过的墙壁上,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放马坪名称的由来:据《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记载,放马坪,源于李自成在此地放马而得名。 李自成(1606年——1645年) , 1629年起义。继称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4月,兵败山海关,出北京,率军南下,抗击清兵。路过湖北十堰花果时,发现犟河北岸有一坪子,背山面水,林疏草密,遂放马坪上,驻扎休整。李自成离开此地后,空留月色。为纪念他“赈贫困、务农桑”,将此地叫做放马坪。李自成这种心怀宏图,不畏挫折,养精蓄锐,志在必得的义军精神,在放马坪留下了深远历史影响,为后来的三线建设精神创造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图为实践队员们观看壁画上的放马坪赋


参观文化古巷

实践队员们走到在街巷中间,一面极具年代感的文化墙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马灯、老石磨、电风扇、烧柴的灶台、暖水瓶、留声机、黑白电视机等众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巧妙地镶嵌于文化墙上,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令人不由地沉醉于旧时光中。

在小巷的一角,队员们看见了一口传说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井。这口井深13.5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在古巷西头,有一棵距今400多年的大柏树,远近闻名。队员们在现场看到,古柏树高近20米,树干粗壮,一人张开双臂难以合围,树冠上悬挂着的众多祈福红布随风飘扬,形成独特的风景。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对于放马坪巷来说,古树是这个村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有生命的地理坐标。


       图为实践队员们参观文化古巷里的雕塑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汽轴瓦厂、二汽化油器厂分别建在村子东西两侧。东风人与放马坪人同心携手、艰苦创业,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数十年过去,这里见证了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丰富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让这里美名远扬。

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们首次了解十堰三线建设的历史,领悟到了革命前辈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的珍贵,这对于肩负着社会发展重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的负责人对队员们说“一切都变了,却又从未改变”,就像这条街道里的“时光隧道”,墙面上故事虽被定格,但属于老一辈人的三线建设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愈久弥新。


0 赞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