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郑鑫,2003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任华为终端有限公司高级采购经理。
01异乡求学,开启兴趣之旅
1985年,郑鑫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家境普通,但郑鑫的父母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注重培养他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郑鑫有预习的习惯,会在课前做练习题,等到老师讲课时,他再跟着老师一起巩固复习,做拔高题。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郑鑫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更是激励着他不断钻研、挑战。
15岁时,郑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读高中,开始了独自在北京的求学之路。那时,学校经常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基于对数学、物理知识的长期积累,郑鑫和其他两名同学报名参加了计算机兴趣小组。从此,他开始接触并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研制机器人。
郑鑫和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从最基础的零件开始,加工、设计、组装搭配,研制出了一款能自动下象棋的机器人,他们带着这个作品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起初,这个小发明还只是一个很粗糙的机器人模型。经过团队不断地探索、改进、提升,最终变成了一个金属化的精致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自动识别棋盘上的棋子,还能通过设计的三爪机械手,把棋子夹取到它应该走的位置上。在机器人的程序中,他们还设计了一个能区分不同段位的虚拟象棋游戏,使机器人可以跟不同水平的对手对弈。
奋斗的路总有一段是孤独的。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郑鑫不仅负责管控整个机器人研发项目的进度和技术管理,还负责机器人机械硬件方面的画图设计和组装调试。假期时,同学们都回家陪父母或者出去旅游,而他还在教室里埋头设计和制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之前,郑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调试机器人,因此高中三年他很少回家。那是一段孤独的时光,但郑鑫始终坚信,“经过自己不懈奋斗,挥洒汗水,最后一定会研制出一个很好的作品”。
对郑鑫而言,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养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那时候我们自己做小发明,自己看论文,自己去编程。当时是没有人指导的,要自己去找方向。你做成什么样子,你做得好不好,这些都是要靠自己。”
02创造机会,通往专业之路
青少年时期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研制机器人的经历,让郑鑫学会了独立,更让他坚定了在机器人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本科、博士以及博士后阶段,郑鑫一直在机器人自动化相关领域钻研探索,主动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实践。
郑鑫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在参加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大赛中,他独立寻找到杭州西子富沃德电梯公司进行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和效率优化升级。当时,他自己找课题,找方法,独立完成项目,使产线的效能提升,节省45%的用时。
本科毕业时,班上的很多同学纠结是找工作还是申请美国博士,而郑鑫很早就决定要去新加坡读研。这是因为他在一次搜索论文时,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令他非常感兴趣的论文,论文的作者是一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老师。于是,郑鑫主动联系这位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并向老师请教学习,希望能成为实验室的一员。经过沟通交流,他如愿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
想起这段经历,郑鑫感触颇深:“其实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困难。有时候可能主动一点,就能找到很多的机会,说不定人家就在等着你主动向前。”
03矢志奋斗,筑梦科技创新
2017年,郑鑫学成归国,进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些年来,郑鑫一直从事测试类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工作。这些设备用于测试手机、无线基站类的产品,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标杆企业,一直以来都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而郑鑫正是与华为齐头并进、奋勇向前的一员,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步步向前。
“我非常认可公司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公司不看重个人的背景和地位,只要你能做出成绩,你就有机会成为管理者。公司管理者很多都非常年轻,他们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创造力,可以快速适应市场的最新变化。并且公司非常喜欢重用年轻人,现在很多带团队的领导者年龄都在35岁以下。”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郑鑫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立足本职,持之以恒,帮助国产测试类自动化设备向着更高速、更精密且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郑鑫寄语青少年
同学们一定要打开思路,打开眼界,不要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当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后,一定要尽早地着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作者丨广西科普传播中心陈丽姗
编辑丨周丽莉
校对丨刘积林
二审丨刘林明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